当前栏目

理论热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 > 理论热点 > 正文

湖南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

发布日期:2022-09-09    作者:     来源:     点击: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之下,以技术创新为抓手,改革创新为动力,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路径选择。

自教育部实施卓越计划以来,湖南工程学院以实施卓越计划1.0”和承担第一批工科项目研究为基础,提出政、校、企三维协同,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通的产教融合机制,在新工科建设和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一系列改革成果。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产教系统性融合机制、产学研协同契合度、政校企合作机制等问题是制约新工科建设的核心问题。多主体协同育人的效率低下,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偏离新工科建设推进的初衷。

三维协同、四链融通创新理念基础

湖南工程学院开展工程教育近七十年,积淀深厚,应用型本科定位准确,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在实施卓越计划1.0”取得良好成果的基础上,学校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改革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体制,与行业企业协同构建优势互补、项目共建、成果共享、利益共赢的人才培养共同体。实施以项目制、轮岗制、双导师制为特征的“31”校企联合培养。学校与全国320多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构建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省内长株潭等多个卓越计划联合培养基地群,建设了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一是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强化政策引导。学校先后制定了《产教协同培养新工科应用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实施方案》《关于推进新工科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产业学院建设方案》《卓越计划2.0”实施专业遴选办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和《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制度方案,引导和推进学校产教融合工作。

二是紧密对接区域和行业,优化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体系。学校主动对接省内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针对长株潭经济圈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支柱产业、长三角珠三角区域机电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重点建设了8个湖南省应用特色学科,形成了电气、机械、纺织、化工、管理等优势专业群。进一步优化工科专业体系,为打造长沙创新谷、株洲动力谷、湘潭智造谷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依托优势资源,跨学院、跨学科建设了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三个新兴工科专业。同时,加快传统工科专业改造,按照新工科建设要求和专业认证标准优化了26个工科专业培养方案。

三是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学校进一步推广卓越计划1.0”改革成果,深入探索一个核心、两个主体、分段递进式“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项目制、轮岗制、双导师制等企业学习方式。对8个卓越计划的专业,重新制定了培养方案,增加三新:互联网智能的新教学内容;在新技术企业学习的新要求;跨界融合、技术复合的新目标。并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组织实施卓越计划2.0”,深化工学结合,不断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工科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全覆盖,建立协调、灵活、高效的校企联合培养运行保障机制。

四是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搭建四链融通实践创新平台。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搭建了一批共享型实践创新平台。学校与湖南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校企协同建设了湖南工程学院吉利汽车机电产业学院,与湘潭市高新区、人工智能企业多主体协同建设了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产学研项目逐年增加,合作成效显著。

五是积极推进专业认证,建立质量评价的新标准。学校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按照专业认证标准修订人才培养计划,专业认证推进工作成效显著。

三维协同、四链融通在产教融合中的核心要义

为适应新经济快速发展对新工科人才的迫切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政校企三维协同,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通,是当前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迫切需要。为应对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以对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开展新工科建设为抓手,以实施卓越计划升级版为路径,坚持开放办学模式,整体设计产教系统性融合机制,用亲产业的行动提高产教融合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力求突破机制瓶颈,构建起适应地方高校产教协同培养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开放、融合、协同、共享、共赢机制。

三维协同的政策激励机制问题。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受生源质量、科技水平、地域、资金等限制,难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再加上缺乏政府教育政策的激励和财政支持,使得政校企难以形成同向同行的利益共同体,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四链融通的运行保障机制问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难以跟上新经济和新一轮科技变革的步伐,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不能有效地衔接,政校企三方不能形成合力,校企联合培养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人才培养供给侧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不明显。

新工科下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问题。学科导向的单一专业设置模式,使得校内外资源利用不足、培养过程相对独立、教学内容碎片化,学校与业界之间、学科之间存在条块分割、沟通不畅,影响了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三维协同、四链融通理念下产教融合的实现路径

三维协同、四链融通理念是全面落实对接产业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等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理念,以培养新工科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实施卓越计划2.0”为路径。通过创新适应地方高校办学特点的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三维协同、四链融通产教融合机制,建立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政策激励、运行保障、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等机制,构建新工科背景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共建共享型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创新服务平台,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深化三维协同,通过政策突破,对接需求,切合利益,从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地方高校和产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形成互利共赢的需求动力机制,建立适应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多部门协同推进的高等教育政策激励机制。作为地方高校,应主动对接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面向社会需求联合行业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破学科界限、校企界限,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建设新兴工科专业,培养大批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积极主动地为产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服务,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

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开展政产学研用办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汇聚地方政府、行业部门、科研院所、企业优势资源,完善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建设教育、培训、研发一体的共享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促进四链融通,即通过打造一支由校内专业教师创新导师创业导师”“企业导师构成的专业导师队伍,将产业链中的资源、需求、人才、技术、项目、研发等要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合理论基础专业方向产业方向的专业教育链和创意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创新培养链,构建对接渗透交融的共享共赢的运行保障机制。

积极发挥校、企双主体作用,引导校企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协同高效、风险共担的运行保障机制,形成凝心聚力、资源优化、协同创新的发展合力,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建立适应地方高校办学特点的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通过建立跨学科交融的新型机构、产业化学院等方式,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工科人才提供组织保障。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给予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打破现行机制的束缚,改革师资队伍资格认定制度,探索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与质量保障机制。健全外聘教师管理与考核办法,探索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聘请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对共享型实践创新服务平台,师资由大学教师准工程师’”工程师大学兼职教师组成,实施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地方高校应用型专业教师到企业取得工程经历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主持或参与企业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等实践活动;建立地方高校教师参加产教融合的激励与考核评价机制,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晋级办法,鼓励企业将参与高校教学的人才经历和成效纳入员工职务晋升体系,加快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按产、学、研、创、转、用六位一体产教融合要求,探索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筹建综合性、复合型、多主体共建共管的现代产业学院———智能与智造产业学院。该学院实行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分配制度,采用开放式社会化的办学体制和灵活的教师聘任机制,吸引企业参与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

为解决目前各部门、机构间存在的条块分割、缺乏统一协调、严重影响产学研合作成效的问题,地方高校应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汇集三方资源,并争取政府、社会支持,共建一批集教育、培训、研究、服务于一体、科研与教学互动的共享型实践创新服务平台。它既是面向学生的专业实践和创新实践平台,也是面向高校教师获得工程经历和科研实践的平台,还是校企合作研发和协同创新平台,平台可服务学生的专业实践、科研训练和创新创业实践,服务高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以及服务校企间技术攻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

创新多主体协同育人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工程教育教学组织模式,推进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跨界、多主体协同培养工程人才。利用产教融合方式下的新工科专业和现有工科专业的建设成效,探索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多主体的教学质量分类评价方法与机制,通过学科专业排名、绩效拨款等形式,推进地方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作者:陈岳堂,湖南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22年8月

 

 

上一条:林蕙青:完善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体系
下一条:刘星:如何区分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