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3年暂停招生21个本科专业,超过学校现有本科专业总数的20%。为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现有专业结构,西华大学近两年在专业动态调整中祭出大动作。仅在2021、2022年两年间,学校就将招生专业从99个减到77个。同时扶优扶强,将优质资源向重点发展的特色优势专业倾斜。 譬如在2021年,学校根据对招生形势、就业需求以及技术发展趋势研判,主动停招了“酿酒工程”本科专业,将师资等资源整合并入“生物工程”专业,并在该专业中设置酿酒相关领域方向,旨在实现办学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2022年,“生物工程”专业成功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年,西华大学完善“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发展的改革经验,也被四川省厅作为典型案例在官方网站进行报道,供省内其他高校参考、借鉴。近日,麦可思研究特别邀请到西华大学教务处处长蒋珍菊,请她就该校相关工作开展经验进行分享。
动态监测专业教育质量
如今,“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对高校而言已不陌生。自2017年底,教育部发布《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以来,各地和各高校便开始了构建“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的探索。 2021年以来,西华大学以“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为契机,建立了包括招生和就业数据在内的量化模型,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评估、调查、检查等手段,对专业教育质量进行动态监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蒋珍菊处长向麦可思研究介绍,目前西华大学专业教育质量动态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发展质量、教师教学质量、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设施与资源、教育管理与服务、教学成果、上一年度存在问题是否改进等几个方面;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专家评价、社会评价多个渠道收集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对专业教育质量的意见和建议。此外,学校还非常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据此前媒体报道,西华大学以贯穿入学到毕业后5年累计10年时间为一个完整信息反馈周期,基于各类调研结果的分析总结,形成新生调查报告、招生白皮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用人单位跟踪调研报告等8个报告。其中,招生白皮书、就业白皮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侧重于分析总结当前招生、就业、人才培养的实际状况;新生调查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用人单位跟踪调研报告、中短期人才培养质量调研数据报告则面向不同群体搜集教育改革意见,并将其结果运用到专业调整中,如停招、预警个别毕业生认可度不高的专业。
去向落实率低于70%,专业将被预警
2022年,在试行一年后西华大学正式出台了《本科专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管理办法》。据了解,该校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涉及师资队伍、专业开设条件、专业对学科支撑、实践教学效果、生源影响及就业、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社会声誉等几个方面。其中,人才培育质量和就业质量会是学校重点考察的指标点。 每年,学校通过持续开展的专业综合评价,开展专业结构优化和调整,推动专业建设的内涵式发展。 专业的压减停撤一直是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中的难点。蒋珍菊处长表示,学校已在文件中明确,调整专业师资队伍支撑不足、学科专业基础不强的本科专业;撤销部分实力弱、发展乏力且对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支撑度不高的本科专业。对处于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期内,或专业认证有效期内的专业,不予进行调整,根据综合排名情况,予以相应处理。西华大学依据各专业办学水平等具体情况,建立了专业预警、减招和停招机制。若某个专业属于6种情形之一,譬如在教育主管部门等其他官方组织的专业评估中得分处于60~70分之间,或在学校组织的年度专业综合评价中被评为“C”级及以下,或上一年度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70%等,将被预警;预警期为1~2年,其间将减少其招生人数。如果限期整改后各方面指标明显好转,综合评价明显提升,则恢复招生计划。若某个专业属于5种情形之一,比如在教育主管部门等其他官方组织的专业评估中得分低于60分,或在学校组织的年度专业综合评价中被评为“D”级及以下等,则被暂停招生;暂停期为5年以内。如果超过5年未整改或整改效果不明显的,撤销相应专业;整改效果明显的专业,则纳入预警专业管理,恢复招生指标至预警阶段的水平。
人才培养紧贴行业需求
专业布局不再谋求“大而全”,及时调整淘汰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的专业。西华大学为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专业调整基础之上,进一步注重将就业指导服务及需求深度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提高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 2023年3月,四川省教育厅和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联合公布了首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名单。西华大学四川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成功入选。据悉,学校结合四川省“5+1”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跟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主流发展趋势,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抓手,积极构建“2+2”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赛—创”协同育人模式。 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涉及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以及材料工程、信息科学等新工科专业改革的专业,均处于汽车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具有专业属性和学科融合的特征。在设定的专业定位下,产业学院构建了以大类基础为铺陈,以学科交叉为特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自主学习为抓手的专业建设路线,重点打造工程案例式课程以及政校企多元协同发展平台。 同时,产业学院探索“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合作模式,构建共享型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具有专业基本能力、工程综合能力、复合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基地;利用高校的教师资源补充企业研发团队,进行产品联合攻关、技术转化等研发工作提升,形成产学结合协同育人长期合作机制。共建校企课程,选聘企业专家为产业教授,开展学术交流和课题研究等深入交流,校企协同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升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今年7月,四川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省教育厅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年来,该省通过建立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实施重大教改项目引领等举措,高校学科专业结构逐步优化,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但仍存在部分高校专业调整“惯性大”“反应慢”“力度小”,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不准、适应性不强,与产业发展新业态、职业岗位新要求、就业工作新动向脱节等问题。
《意见》中提出,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建立有效运转的省校两级“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使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整体缓解,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高校作为改革主体,如何把相关功夫落到实处?相信西华大学的工作实践或可以给更多大学提供一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