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截止2013年底,教育部评估中心已对121所新建院校进行了合格评估,除天津新建本科院校尚未接受评估外, 121所院校涉及全国其他全部28个省市自治区(青海、西藏无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从顶层设计、指标体系到专家进校考察以“应用型”为主线,突出新建院校服务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2013年合格评估学校41所,其中东部地区17所,中部地区l3所,西部地区11所;公办学校30所,民办学校11所。 教育部评估中心共选派进校评估专家346人次。专家依据合格评估方案,对新建院校教学工作进行了认真、 全面和深入考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评估学校专家组考察报告和建议结论。 按照指标体系39个观测点(民办高校相应为40观测点)的投票情况进行统计,投票总点数为13313个,其中“合格”票点数11789个,占总数88.55%,“不合格”票点数1524个,占总数11.45%。
教育部评估中心会同合肥学院完成了《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报告(2013)》。本报告是针对2013年度41所新建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所做的总结。报告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评估总结报告,第二部分是评估分项报告,第三部分是专家建议。在内容上, 2013年度报告聚焦新建院校新型发展,以“地方性、应用型”为主题和主线,对照评估指标体系七个一级指标,逐一具体分析其成绩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
二〇一四年七月
第一部分 总报告
本年度41所新建本科院校参加了教学工作合格评估。41所学校按区域分类:东部地区17所,中部地区13所,西部地区11所;按投资主体分类:公办学校30所,民办学校11所。41所学校评估,共派出评估专家346人次,其中专家听课1209节,査阅试卷51689份,査阅毕业论文(设计) 31034篇,召开座谈会229场,走访校内行政部门和教学单位1710个,考察校外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168个,访谈4444人次。41校的专家组建议结论均为“通过”。
截止2013年底,全国累计121所新建本科院校接受了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除青海、西藏无新建本科院校,天津市尚无新建本科院校接受评估外, 121所院校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 合格评估真实反映了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全貌和发展实际水平,对新建本科院校“地方性、应用型”战略发展定位,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参见附图1、附图2)。
一、合格评估引领新型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建设彰显新气象
1.合格评估对新建院校确立并巩固“应用型”定位发挥了基础性、战略性导向作用,引领学校走上新型发展道路
已评121所学校均将“应用型”作为办学定位(参见附表16)。一级指标“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2012年合格率为89.58%, 2013年为89.48%;其中二级指标“学校定位”2012年合格率为96.23%,2013年为97.05%、排名第7,较上年上升3位;合格率维持较高水平且呈逐年上升之势。专家一致指出合格评估促进新建院校走上新型发展之路,对新建院校走应用型道路发挥了基础性、战略性导向作用。专家高度肯定:合格评估启动前,部分学校存在定位不清、求大求全、模仿学术型大学发展道路等问题,而随着合格评估工作不断推进,学校办学定位更加准确。专家认为原因在于:一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合格评估,肯定了应用型类型定位,“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坚定了新建本科院校办应用型大学的信心;二是新建本科院校认识到国家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更
加自觉地走应用型的新型发展道路,更加自觉地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作为工作方向,更加自觉地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内涵建设逐步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如黄淮学院等一批新建本科院校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开放式的办学思路,被教育部确定为“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院校”。安微省教育厅积极引导学校转型发展,加大应用型专业建设力度,鼓励学校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停招旧专业,增设和建设新专业,并给予每个新专业30至100万元的经费支持,停招旧专业也给予经费支持,帮助原有教师转型 。
2.合格评估对新建院校加大专业改造发挥了决定性、前瞻性作用,推动学校战略定位更加“接地气”
2010至2012年,一级指标“专业与课程建设”合格率在82%左右, 2013年上升到85.32%,比前三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专家认为参评学校在努力实现由专科向本科、师范类向综合类转型发展过程中,围绕地方发展积极推进专业与课程建设,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定位更加“接地气”。专家认为原因在于:一是参评学校通过以评促建,加强内涵建设,积极探索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规律和自身实际的发展
道路,逐步构建各有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格局,自身实力得到增强;二是参评学校近年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通过服务地方贏得了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支持,更自觉地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评建成效彰显。
如在宁南山区基层教育和医疗卫生系统中,宁夏师范学院毕业生占50%左右,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陇东学院努力构建的面向石油化工产业链的“地质勘探——石油钻采——化工装备——原油加工——油品分析” 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已具雏形,是目前甘肃省高校唯一覆盖能源化工生产全领城的专业体系。
3.合格评估对新建院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发挥了引导性、保障性作用,确保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
2010至2013年,一级指标“质量管理”合格率分别为81.6%、80.34、76.98%、79.94%,总体保持稳定。专家指出参评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推进内部质量监测保障体系的制度化建设,确保人才培荞质量持续改进。专家认为原因在于:一是新建本科院校以评估为导向,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保障教学运行;二是完善了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成立了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
机构和校系(院)两级教学督导队伍。二级指标“教学管理队伍”, 2011、2012年的合格率均在79.14%、77.36%徘徊,2013年升至83.19%,提高超过4个百分点,说明通过建设,各校教学管理队伍明显得到加强;三是参评学校通过教学改革实践,逐步建立健全了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评学评教评管、督导检査、反馈改进提高于一体的质量监控和自我评估体系,运行更加科学有效。
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构建全方位、多元参与、 点面结合、校系两级联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评估一反馈一改进''良性循环机制形成。西安欧亚学院引入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绩效优异教育标准》,建立基于波多里奇绩效指标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引用“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项目的评价指标,建立新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4.合格评估对地方政府加大新建院校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发挥了激发性、约束性作用,促进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2010至2012年,一级指标“教学条件与利用”合格率分别为78.83%、80.94%、81.41%,呈逐年增加之势,而2013年合格率为85.18%,比前三年平均增加近5个百分点,增幅明显;特别是二级指
标“经费投入”合格率2013年达89.68%,远高于2012年61.19%,也高于2010、2011年的74.85%、80.58%。专家指出,参评学校近年通过服务地方,初步实现与地方政府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地方政府将学校作为地方发展重要平台予以支持和建设,使得参评学校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支撑度得到加强,增强了外部质量保障投入。本年度41所参评学校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全部超过1200元的合格标准,合格率为100%,其中4所学校超过3000元,最高的华北科技学院达5453元。专家认为原因在于:一是政府加大投入使得参评学校在逐步偿还学校债务后,集中财力投入学校建设,二是参评学校坚持以评促建,将有限的办学经费优先投入教学,使基本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三是参评学校通过服务地方、行业发展获得支持,融资能力得到増强,基础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取得巨大进步。
如铜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铜仁学院发展,在财力有限情况下,由政府全额投资,划拔建设用地43万平方米,投资7亿元初步建成功能完备的新校区。2013年生均教育经费已达1.2万元,市政府还担保了9000多万元的银行贷款,支持学校转型发展。南阳理工学院千方百计克服办学经费相对办学需要不足的困难,经费重点投入教学,占地由1000亩增至1760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由0.4亿元增至1.6亿元,馆藏图书由不足80万册增至180万册,新增教学行政用房18万平方米。
二、 以评促建聚焦内涵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面临新问题
1.办学定位落实方面,尚未完全实现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与教学的“两个转化”
参评学校虽然确立了应用型办学定位,有了一些很好的探索,也产生了某些典型,但总体而言,在办学理念向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向课程与教学的转化上尚有差距。从观测点合格率排名看,“人才培养思路"合格率为89.97%,“产学研合作教育”观测点合格率为61.65% (见附表6),在39个观测点中分列倒数第15、第3位。专家指出主要表现是:一是在学习与落实推进过程中,二级教学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对办学定位内涵理解还不完全到位,将办学理念转化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培养方案如何转化为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自觉行动,如何转化成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个教学实践环节,仍是一个重要课题。
如某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不健全、路径不丰富、效果待提升。特别是学校如何进一步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使学校的专业设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保障资源配置等与学校的办学定位紧密结合等工作仍嫌重视不足、落实不力。某校顶层设计明确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一体两翼”的办学定位,但在人才培养的各个层面和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不明显。 某校办学定位落实有偏差,阶段发展目标需更明确。“地方性”和“应用型''的办学方向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扎实体现,“专业+外语+技能+创业素质”的培养模式在实际实施中存在较大差距,需进一步深化和凝练 。
2.队伍建设方面,仍然存在队伍结构、总量与培养的三个短板”
师资队伍的结构、总量、培养培训仍是制约学校发展比较突出的“短板”。其中,“数量与结构”合格率是56.19%,在20个二级指标中列倒数第1,“教师培养培训”合格率为66.96%,列倒数第2,“教育教学水平”合格率为96.31%,在20个二级指标中列第8。专家指出主要表现是:一是教师总量不够,分专业教师分布合理性不够,教师培训途径开拓不够;二是理论型教师多,具有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少;三是青年教师多,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少,个别老师为多个学科专业带头人。
如某校护理学专业,在自评报告中的生师比为60.8:1(1034: 17),专家进校评估时实际生师比为96.4:1 (1639:17)。某校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仅占整个教师队伍的1.55%。某校专职实验教学人员严重短缺,全校在册专职实验技术人员4人(访谈中,学校人事部门介绍另外聘4人),难以承担全校实验教学任务。某校35岁以下教师约占教师总量的65%。某校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9.39%, 4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占85.32%。某校1位教师引用《史记》中一段不到100字的文字,其中竟有两个错字(同音字);教师在讨论文学与史学的区别时,照搬教材。
3.应用型课程体系重构方面,凸显培养目标针对性、校企合作紧密性、教学方法适配性、政策配套保障性的“四个不强”
“课程与教学”合格率为91.59%,在20个二级指标中位列11。总体而言,应用型课程体系改革尚处探索阶段,任重道远。 专家指出主要表现是:一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不强。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还是重课程学术完整性,轻针对生产、管理和学生执业需要的“能力培养”,尤其是行业、 企业的专门需要还没有实质性进入课程体系,具有综合性、设计性的实践教学还没有实质性开展起来。二是校企双方融合的紧密性不强。应用型课程体系设计与行业发展、社会需求衔接得不够紧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融合不深,企业依托学校开展的人才培养活动较少,同时学校主动与企业合作教育缺乏深度,体制机制尚待健全。 三是教学法与应用型课程体系的适配性不强,虽然绝大部分学校都釆用了多媒体教学,但除幻灯功效外,并没有真正体现多媒体应有教学效果。总体而言,课堂教学还是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四是实践教学相关政策的支持保障性不强,校内实践指导教师缺乏工程背景,职称、学历在专业间分布不均。
如某校各专业综合性、 设计性实验数太少,大部分专业仅仅只有2个。超过一半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在社会实践中完成的不足50%。 某校在课程体系上,有些课程对培养方向的支撑度不高;在课程建设上,存在教学大纲以书为纲(属于教材目录翻版),核心课程有名无分(助教担任核心课程),关键实践环节缺乏筛选(所有实践环节的罗列)等问题。某校目前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80个,其中50%集中在师范类专业;部分合作在与当地产业联动、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方面流于形式。
4.民办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师资队伍等内)函建设方面,“下真功夫”不到位
民办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 师资队伍等内涵建设上仍需下真功夫、 花大力气。专家指出主要表现是:一是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院校人才培养思路、 产学研合作教育合格率分别为80.43%、59.78%,分别低于公办院校13.09、2.57个百分点,虽然总体排名均不容乐观,但民办院校问题更为急迫。二是自有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相比较公办院校,民办院校不仅总量不足,还存在青年教师比例更高,教师职称、学历结构不合理,以及学科和专业带头人年龄偏大、教师流动性大等特点 。
如2013年公办院校平均生师比是18.84:1,民办院校达20.07:1,除其中1所民办学校为17.99:1外,其余都在19:1之上,最高达21.78:1。某校40%以上专业带头人超过65岁,并存在一人兼任多个专业带头人现象。某校自有教师中35岁以下的教师占82.48%。某校35岁以下的教师占76%, 2011年教师流动率达30%。
第二部分 分项报告
分项报告按“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教师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与课程建设”、“质量管理''、“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教学质量”七个一级指标分项总结。每个一级指标都包含两方面内容:主要“成绩”和“问题”。撰写的原则是“定量和定性结合,以定量为主”;撰写的依据主要是评估专家对被评学校39 (民办40)个观测点的投票情况,以及308份专家个人考察报告、41份专家组集体考察报告。
一、“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主要成绩与问题
在41所参评学校中,“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专家投票合格率为89.48%,位列7个一级指标第3位,其3个二级指标中,“学校定位”专家投票合格率为97.05%,“领导作用”专家投票合格率为98.18%,“人才培养模式”专家投票合格率为75.81%,位列20个二级指标的第7、6、17位(见附表3)。
该项指标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一明确,二提升”:即办学定位更加准确;班子领导能力不断提升;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三化”上:即办学定位需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深化;民办院校领导体制需优化。
(一)主要成绩
1.办学定位更加准确
从观测点看,“学校定位与规划”专家票合格率为97.05%(见附表6),位列40个观测点第16位。从专家个人和专家组报告来看,“学校定位”专家组报告给予“肯定”评价41个次,位列第2,专家个人报告给予“肯定”评价289个次,位列第1。专家指出,合格评估明确提出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合格评估的引领下,参评院校办学定位不再盲日地攀高攀大,而是更加“接地气”,将办学定位确定为立足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优化专业设置,培养高素质人才,开展产学研合作,主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案例:黄准学院通过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转变了观念,统一了认识,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开放式的办学思路,明确了创办国内知名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目标。 目前,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已深入人心,这一发展目标在实践中逐渐取得明显成效,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院校”。
2.班子领导能力不断提升
从观测点看,“领导能力”专家投票合格率为97.94% (见附表6)。从专家个人和专家组报告来看,“领导作用”专家组报告给予“肯定评价”44次,位列第1,专家个人报告给予“肯定”评价226个次,位列第2。专家一致认为新建本科院校领导团结奋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结构调整的转变,积极争取地方支持,注重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转型步伐加快,内涵建设得到加强,赢得了广大教职工的认可和拥护。
案例:枣庄学院在较为艰苦的办学环境下,学校领导努力探索学院的科学发展之路。升本以来,学校领导班子团结进取、不断开拓、勇于创新,全面审视地方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态势,抢抓机遇,赢得了先机,在短短的9年时间里,使学校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广大教职员工人心凝聚,奋发向上,学校基本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学校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3.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提升
“教学中心地位”观测点合格率为99.12% (见附表6),在40个观测点合格率排名中位列第10,专家一致认为通过合格评估,参评学校教学中心地位不断得到强化。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坚持“精力向教学倾注,政策向教学倾斜,经费向教学投入”。
案例:长沙学院努力做到领导服务教学,政策支持教学,,经费优先教学,监控促进教学和管理服务教学。升本以来,召开了3次教学工作会议, 8次办学定位与特色培育研讨会, 3轮全校性的教育思想管理大讨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二)主要问题
1.办学定位需细化
从二级指标看,专家组考察报告认为“学校定位”存在落实问题的33个次,专家个人考察报告认为存在问题的161个次,问题提及频率均列20二级指标第7位。专家指出参评学校的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需要进一步落实到微观层面。二级教学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对办学定位的内涵理解不到位,执行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应用型办学定位需要贯彻到每一个教师和学生,贯彻到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个教学环节,才能有效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
案例:某校办学定位落实有偏差,阶段发展目标需更明确。主要反映在学校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方面的讨论不够充分,在如何处理阶我.日标和愿景目标关系上有一定偏差,与学校实际情况存在矛盾;各个部门和教学单位对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认识还不统一;“地方性”和“应用型”的办学方向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很好地体现,“专业+外语+技能+创业责质”的培养模式在实际实施中存在较大差距,接“地气”不够,需进一步深化和凝练。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深化
从观测点合格率排名看,“人才培养思路”合格率为89.97%,,“产学研合作教育''观测点合格率为61.65% (见附表6),在39个观测点中分列倒数第15、第3位。从专家个人和专家组报告来看,专家组考察报告提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有41个次,专家个人考察报告提出存在问题的有177个次,问题提及频率分列20个二级指标的第4位、第5位(见附表2)。专家指出各校都探索了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需要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是产学研合作育人仍然是新建本科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展人才培养、
联合开发课程、 联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够全面,协同创新、合作育人长效机制的建立等方面有待深入开展。一方面,需要加强理论研究,确定评价标准和体系,另一方面,要在全国遴选一批高校,作为示范样本,进行剖析,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经验。
案例:某校虽在产学研合作办学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合作办学的整体范围及深度仍需进一步加强。一是合作领域狭窄,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和合作就业等领域有待进一步开展;二是合作专业有限,目前学校建有校外实习、 实训基地80个,其中50%集中在师范类专业;三是部分合作流于形式 。
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院校人才培养思路、 产学研合作教育专家投票合格率分别为80.43%、59.78% (见附表6),分别低于公办院校13.09、2.57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民办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层次较低,水平不高;社会影响力较弱,不能与行业、企业对接,有效开展合作教育。
3.民办院校领导体制需优化
民办学校有40个观测点,民办学校“领导体制”专家投票合格率为95.65% (见附表6),位列第19位,专家对民办学校领导体制总体肯定。但专家指出民办学校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仍需进一步优化,如民办学校校长与董事会的关系、校长的权力等问题,需进一步理顺和规范。
案例:某校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亟待完善。某董事会管理着隶属于该集团的所有学校,包括中学、小学、幼儿园、中专学校及本科学院,如此“一锅煮”的领导体制,不利于董事会集中精力研究学院的发展大计,不利于聚精会神抓好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不利于高效率解决学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种企业化集中管理的领导体制,与大学管理的规律和要求存在矛盾 。
二、“教师队伍”主要成绩与问题
“教师队伍”指标专家投票合格率为74.4%,位列7个一级指标第7位,倒数第1。这一指标包含“数量与结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培训”3个二级指标,其中,“数量与结构"专家投票合格率是56.19%,在20个二级指标中的位列倒数第1,“教师培养培训”合格率为66.96%,位列倒数第2,“教育教学水平”专家投票合格率为96.31%,在20个二级指标中位列第8。
该项指标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三个重视”:即重视教师引进,重视师德师风教育;重视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四个不平衡”上:即不同专业间“生师比”严重不平衡;年龄结构不平衡;职称、学位结构不平衡;教师教学水平不平衡。其中,教师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最大,教师“培养培训”任务艰巨。
(一)主要成绩
1.重视教师引进
参评学校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坚持培养和引进结合、教学与科研兼顾,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师资队伍的数量增加明显,满足了教学的基本需
要。2013年, 41所被评学校平均生师比为19.64:1,和2012年(平均生师比为19.81:1)相比,降低了0.17:1。其中,公办院校18.84:1,降低了1.01:1 (公办学校2012年平均生师比为19.85:1),公办院校提高最为明显。(见附表1)。
案例:招州学院重视队伍建设,实施了教授、博士、骨干教师培养和高层次人才引进等“工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措施具体得力,可操作性较强,有成效。升本后,教师数量增长了71.84%,结构得到优化。
2.重视师德师风教育
师德水平”观测点合格率99.71% (见附表6),专家一致认为参评学校重视教师师德建设,通过思想引领、强化教育、树立典型、严格制度等措施的实施,形成了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广大教师人心思进、正视困难、敢于挑战、勇于开拓,成为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案例:长沙学院教职员工人心齐,求上进。 该校师资队伍较年轻,知识结构较合理,正在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主动作为。师生员工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人心思治,人心思干,人心思进,能正视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有敢于挑战和进取的信心和干劲,会抓住时机,勇于开拓,这种风尚和局面,促进了学校顺利发展。
3.重视教师教学水平提升
“教学水平”观测点专家投票合格率为92.92%,位列40个观测点的第22位(见附表6)。专家认为参评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教师队伍数量和结构有了较大改善。学校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训,支持教师考取其它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支持参加社会实践,主持、参与应用技术研究,总体来说教师教学水平有提升。
案例:吉林工商学院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提高,通过引进高水平教师,送教师外出培养,举办校内教学大赛等措施,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从考察情况看,已取到良好的效果。专家听了三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两位副教授,一位讲师,从老师的讲课水平,课堂秩序等方面看都是比较好的,,达到优的水平。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针,逐步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经过几年的建设,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教师队伍整体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逐年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主要问题
该二级指标包含“生师比”和“队伍结构”两个观测点。“生师比”合格率为82.60%,排名32。总体来看, 41所学校生师比平均值为19.64: 1,达到“基本合格”要求。但“队伍结构”这一观测点的投票合格率为29.79%,在40个观测点中排名40,位列倒数第l。专家组报告认为教师“数量和结构”存在问题的有60个次,位列第1,专家个人报告认为存在问题的有194个
次,位列第3。(见附表6和附表2)专家认为,教师“数量和结构”问题突出,尤其是“队伍结构”。
1.不同专业间“生师比”严重不平衝
“生师比”是反映教师数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专家在此观测点投票合格率82.60%,排名32。总的来说,通过几年的建设,特别是评估指标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参评学校教师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本满足了教学基本要求 。 但是,不同专业之间“生师比”失衡现象严重,有的专业,特别是新办专业,专业教师十分匮乏。
案例:某校平均生师比为15.7:1,但治安系生师比高达48.68:1;侦查学(经济犯罪侦查方向)等8个专业(方向)均无专任教师。某校护理学专业,在自评报告中的生师比为60.8:1 (1034: 17),专家进校评估时实际.生师比为96.4:1 (1639:17)。某校工业设计专业已经招了两届学生,但实际上只有1位刚来的教师是毕业于工业设计专业,专业带头人是学机械的,学院没有1人曾讲过工业设计方面的课程;动面专业真正学动凾的教师只有1人,去年指导毕业设计的是3位助教;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某校师资数量严重不足,有的专业生师比高达42:1,教师疲于上课,疲于指导毕业实习,晚上周末都在教学。某校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一年承担600多课时,甚至达到800学时。 某校全校专任教师484人(包括双肩挑、辅导员等),有108人一年指导毕业论文或设计达10-20篇。
民办学校教师数量更是不容乐观的。11所学校,除了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生师比17.99:1外,其余都在19: 1之上,最高的一所学校高达21.78: 1,接近了“黄线"。(见附表1)另外,民办学校还有一个问题是教师流动性大。某校2011年教师流动率达30%。
2.年龄结构不平衝
35岁以下年轻教师超过50%的有24所,占参评学校的58.5%,超过60%的有11所,占被评学校的26.8%。年轻教师比例过大,教师年龄不合理。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力量不足,势必会招进大量的年轻教师,这可以缓解教师数量不足和生师比过高等问题,也能给学校带来活力,但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缺乏实践经验等,这也会给学校教学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另外,民办学校还存在一方面青年教师比例过大,另一方面学科带头人年龄偏大等问题。
案例:某校35岁以下教师约占教师总量的65%;某校自有教师中35岁以下的教师占82.48%, 15个本科专业无教授、无博士,其中8个专业无副教授。某校40%以上专业带头人超过65岁,并存在一人兼任多个专业带头人现象。
3.学位结构不平衡
參评学校重视教师的引进和培养,通过几年的建设,教师队伍中的职称和学位结构大为改观。高级职称平均占比33.78%,博士、硕士平均占比68.44%,基本达到合格标准,但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高级职称方面,东部地区平均占比34.02%,西部33.64%,中部33.60%,差距并不明显,但不同学校之间差距甚大,最高的某校50.08%,最低的某校15.70%,相差近3倍多。学位结构方面,东部平均博士、硕士占比72.00%,西部57.68%,中部74.07%,东部比西部多14.32%。学校之间相比,差距就更大,最高的某校91.73%,最低的某校只有51.40%,相差达到40.33%。西部地区、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教师队伍中的学位结构和中东部地区差距很大。另外,学科专业带头人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不理想,有的是讲师甚至是助教担任,这种情況在新办专业中更为明显。
案例:某校138名正副教授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只有10人。其中, 55.名教授中(不含正高职实验员), 39名为本科学历, 14名为自考或函授本科学历(只有2名为研究生学历);83名副教授中(不含副高职实验员),36名为本科学历, 39名为自考或函授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只有8名。某校整个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仅有8人,仅占整个教师队伍的1.55%。某校有16个专业无教授; 15个专业副高以上教师仅2人,甚至1人;3个专业的带头人是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其中2个专业甚至是助教。学校缺少专业带头人、缺少学术和技术领军人才 。
4.教学水平不平衝
从专家听课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教师教学水平总体不高,被评为“好”等级的没有达到30%。老年教师好于中青年教师,教授教学水平高于其他人,基础课教学好于其它课程。
从被听课教师年龄来分析:评估中,专家共听课1184人次(有25份专家听课评审表未注明教师年龄),被评为“好”等级的342人次,占28.89%,不足30%,其中,老年教师39人次,占37.14%,中年教师137人次,占34.16%,青年教师166人次,为24.48%。被评为“较差”等次的,老年教师为0人次,中年教师为4人次,占1%,青年教师为4人次,占0.59%。(见附表11)
从被听课教师职称来分析:评估中,专家共听课1145人次(有64份专家听课评审表未注明教师职称,不在统计范围内),被评为“好”等级的326人次,占28.47%,不足30%,其中,教授49人次,占46.23%,副教授85人次,占28.72%,讲师144人次,为27.64%。助教30人次,占22.73%,被评为“较差”等次的8人次,其中,教授为0人次,副教授2人次,占0.68%,讲师3人次,占0.58%,助教0人次。(见附表12)
从听课课型来分析:评估中,专家共听课1147人次(有62份专家听课评审表未注明课程类型,不在统计范围内),被评为“好”等级的333人次,占29.03%,不足30%,其中,基础课96人次,占34.91%,实习实训课3人次,占23.08%,实验课6人次,占16.22%。专业基础课111人次,30.25%,专业课117人次,占25.71%。被评为“较差”等次的有8人次,基础课3人次,占1.09%,实习实训课0人次,实验课1人次,占2.70%。 专业基础课1人次,占0.27%,专业课3人次,占0.66%。从分析可以看出,基础课最好,其次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较差。(见附表13)
案例:某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差别明显,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效果有待大力提高。有的教师课堂上讲例题过多,有的教师过多地依赖多媒体,效果较差。 某校有些教师(尤其部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只会照搬书本讲原理,缺乏案例教学,联系现实较差。某校部分教师教学水平未能真正满足教学需要。 一位教师引用«史记»中一段不到100字的文字,其中竟有两个错字(同音字);教师在讨论文学与史学的区别时,照搬教材,没有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条件与利用”主要成绩与问题
“教学条件与利用''指标专家投票合格率为85.18%, 在7个一级指标中位列第5。这一指标包含“教学基本设施”、“经费投入”2个二级指标,其中,“教学基本设施”专家投票合格率是83.68%,在20个二级指标中的位列第14,“经费投入”合格率为89.68%,位列第12。
该项指标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三个显著提高”:政府支持力度显著提高;学校经费筹措能力显著提高;生均运行经费显著提高。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不够”上:即实践教学条件对人才培养支撑不够;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建设不够;教学空间场所不够;教学资源科学利用不够。
(一)主要成绩
1.政府支持力度显著提高
参评学校大都是地方院校,评估期间,地方政府高度关心和重视学校的发展,在人、财、物、政策等方面普遍加大了对所在地学校的支持力度,学校的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办学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2013年参评41所高校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文化体育场馆等各类学习、运动场所基本齐全,教学设施相对完备,校园环境整体改观,为学生和教师营造了较好的学习工作条件,为人才培养莫定了良好的基础。
案例:海南省政府和三亚市政府在人、财、物、政策等方面对琼州学院给予大力支持,使得学校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新校区的建设,学校面貌和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了较好的环境和条件。 从2010年起,上海市以“在其它者少见的力度”,从民办教育专项基金中,给予了上海杉达学院1.53多亿的经费资助,使该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提高,能基本满足本科人才培养需要。
2.学校经费筹措能力显著提高
不少学校在面临办学经费短缺的困难面前,不等不靠,艰苦创业,通过积极争取国家专项经费、 校企合作共建等途径,多渠道筹措资金,精打细算,勤俭办学,将有限的办学经费优先投入教学,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办学基础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实验室、实习场所、体育场馆、图书资料与校园网络等硬件设施建设基本达到国家标准,以评促建工作力度大,效果显著。
案例:武夷学院一方面尝试与多个企业在校内联合建设实验室和实验楼,特别是联合圣农公司等组建校董事会,基集资金1500多万元,用于学校建设和延i览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及省市各类专项支持,近三年获中央财政拔款2100万元、者上专项经费5000多万元、武夷山市政府培训工作专项经费500万元、邵速夫图书馆建设专项经费500万元,为学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拓展了路径,增强了实力 。
3.生均教学运行经费显著提高
相较往年,今年的评估发现了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所有参评高校,办学经费更多投向了教学一线,突出表现在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方面。41所参评高校(包括11所民办院校),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全部超过1200元的国家合格标准,平均达到了1832.78元,合格率达100%。(见附表1)
案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渐江警察学院等四所学校生均教学经费超过了3000元,最高的华北科技学院达到了5453元,充分体现了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二)主要问题
1.教学条件对人才培养支撑不够
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专家投票合格率为76.70%,在40个观测点中排名第35,位列倒数第6。由评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问题较为突出。 主要表现为:部分高校实验室建设缺少科学合理的建设发展规划,实验室建设水平不高,布局不尽合理,高水平实验室、基础实验室及新建专业实验室缺少。 此外,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各专业间实验条件不均衡,公共基础教学实验室和人文社科实验条件相对薄弱。
另外,不少学校的生均图书、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等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参评高校的基础设施总体偏紧,办学条件尚需改善,尤其是民办高校,生均教学经费、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等指标,明显少于公办院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方面,41所参评高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均值为6937.17元,虽然高于生均5000元的综合性高校国家合格标准,但校际之间、公办高校与民办院校之间差距较大,有8所高校在5000元以下,最低的某校为3054.77元,仅为最高值某校的17700元的17.26% (图3所示)。评估发现,就生均仪器设备费而言, 5000元以下的多为经贸、语言类高校,且以民办高校为主(有7所),公办学校仅1所。
2.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建设不够
“教学经费投入”观测点,专家投票合格率为89.68%,位列40个观测点的第26位(见附表6)。一方面,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偏低,政府的专项补助未形成长效机制,部分学校基本建设经费缺口较大。教学经费投入偏少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另一方面,虽然所有参评高校的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普遍超过1200元的国家合格标准,全部达标,但不够稳定,且支出不够科学,经费安排不平衡,随机性、跳跃性较大。
案例:某校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上划省管后目前年生均拔款为8600元,未能达到财政部规定的生均拨款额12000元的标准。某校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全部完成,基本建设支出严重挤占学校正常事业经费。某校负债额度居高不下,年利息数额较大, 2012年学校投入教学的生均拔款不足5000元, 2011年仅为4200元。
3.教学空间场所不够
“校舍、运动场、活动场所及设施建设与利用”观测点,专家投票合格率为91.74%,位列40个观测点的第23。参评41所高校中,只有18所学校的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到或超过综合性高校生均14㎡的国家标准,合格率仅为43.9%;41所高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平均数为13.68㎡,低于14㎡(但超过了语言、财经类学校生均9㎡的合格标准)。11所民办高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平均为12.04㎡,与公办校14.28㎡的均值相比,有明显差距。(见附表1)
案例:某校等学校的实验用房紧张,运动场所与社团活动场所不足,多媒体教室数量较少,教学条件建设跟不上办学规模扩大步伐。 某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仅7㎡,只是综合性高校国家标准的一半。某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也只有8.39㎡。(见附表1)
4.教学资源科学利用不够
近年来,多数新建本科院校不断加大办学投入,教学条件建设成效明显,但在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方面,问题比较突出。多数高校在教学资源不足的同时,还存在着资源浪费现象;一些高校虽然固定资产较多,但是资源与教学需求不相匹配,仪器设备对各专业的支撑不平衡。
案例:某校教学仪器设备利用不够充分,部分新建的实验室仪器设备没有及时投入使用.某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程度低,利用率不高,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某校有些设备较陈旧,更新率达不到要求,使得利用率不高 。
四、“专业与课程建设”主要成绩与问题
“专业与课程建设”一级指标专家投票合格率为85.32% ,位列7个一级指标第4位。这一指标包含“专业建设”、“课程与教学”、“实践教学”3个二级指标,其中,“专业建设”专家投票合格率是74.48%,在20个二级指标中位列18,倒数第2,“课程与教学”合格率为91.59%,在20个二级指标中位列11,“实践教学”专家投票合格率为87.61%,在20个二级指标中位列第13。
该项指标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两个初步”:专业建设特色初步显现;课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不高”上:学科专业间支撑度不高;新专业建设水平不高;实验和实习实训满意度不高;毕业论文(设计)内容质量不高,综合性、提高性试题比例不高。
(-)主要成绩
1.专业建设特色初步显现
专家认为参评学校的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逐步构建了有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参评学校根据其办学定位,积极探索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规律和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专业设置逐步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匹配。
案例:武夷学院挖掘自身优势,“传朱子理学、做武夷文章”,在茶学、 旅游管理、 艺术学等特色专业中渗透了武夷元素,具有鲜明特色; 陇东学院打造工科专业特色,在巩固原有区城历史、农林、生物等优势专业的基础上,大幅度地增设工科专业,宽领域地调整学科方向,先后成立了能源工程、机械工程等多个工科学院,增设了石油工程、采矿工程等12个能源化工类专业,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电气工程等近10个专业共同构筑了该校异军突起的工科专业群,特别是其努力构建的面向石油化工产业链的“地质勘探一石油钻采一化工装备一原油加工一油品分析'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巴初具雏形,作为目前甘肃省高校唯一覆盖能源化工生产全领城的专业体系,具有极好的专业特色和发展前景。其采矿工程专业填补了全省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空白。
2.课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各参评学校逐步有规划、有标准、有措施地进行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参评学校重视实践课程教学,建立起了实践教学框架,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过程管理规范细致。学生通过毕业实习获得了实践经历。课程管理比较规范,综合实践环节水平有所提高。
案例:巢潮学院一方面对一、二年级学生实行专业基础课大类培养,对二、三年级学生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育和专业方向选择;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就业和发展需要,灵活选择发展方向和辅修课程模块,部分专业试行主辅修(双学位)制,部分院(系)与韩国高校实行“2+2”学位教育。十年来,教师承担省级以上教研项目共68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8项,主编并出版教材16部。
(二)主要问题
1.学科专业间支撑度不高
“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观测点的合格率仅为58.11%,在40个观测点中位列38,倒数第2。“专业建设”专家组报告认为存在同题的51个次,位列第2,专家个人报告认为存在问题的196个次,位列第1。专家认为,参评学校没有把总体发展目标、定位内化到专业结构设置中,学科专业建设与学校办学定位存在偏差,专业设置缺乏顶层设计,学科专业间缺乏有力撑,
致使现有专业结构布局略显紊乱,而且专业建设质量评估机制尚未建立健全,致使学校办学成本较高,难以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有的参评学校专业设置和调配未能体现内在互补优化,如“法律与经济系”和“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都是将两个或三个不同学科门类的专业组合为一个系,很难形成学科间内在的支撑和互补。 还有参评学校的系所设专业跨几个学科,缺乏相互的学科支撑。
案例:某校33个本科专业,跨21个专业大类,其中理科5个专业,分属4个专业大类;工学10个专业,分属7个专业大类。一些院系学科专业跨度大,跨多个一级学科,学科专业相互支挥不够,例如文化与传媒学院跨三个学科门类;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跨4个专业大类;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跨3个专业大类。而全校有3个管理专业,分散在经济与管理学院、理学院及文化与传媒学院3个学院里。
2.新专业建设水平不高
参评学校多为新建本科院校,为了规模扩张,专业外延拓展迅速,新专业发展过快,专业跨度过大,学科专业相互支撑不够,建设任务繁重,内涵建设亟待加强。对于新专业,有的学校还不能做到在短时间内获取和调配足够的资源,在师资、实验条件和图书资料等办学条件方面的准备不够充分。参评学校在传统专业改造上存在专业与专业方向关系概念不清现象,对老专业的改造(包括师范类专业的转型)及其与新建专业的融合方面缺乏同步性设计。 部分学校的专业带头人无论是在学术水平、社会影响力、职称、学历学位等诺多方面还不能满足专业带头人的要求,差距较大。
案例:某校十年共新办本科专业46个,平均年增5个,其中工学专业23个,占50%,专业增长速度较快。前6年新办本科专业14个,有少数专业招生规模过大,生师比太高,这种发展态势使学校在资源和条件上难以支撑,缺乏学科建设的基础,无法保证学生培养质量,尤其是大量的新建专业和工科类专业。专业建设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数量增长,轻建设质量的现象。部分新专业设置,更多的是从教师和生源的角度出发,主要是依托现有资源的简单扩张,缺乏充分的市场分析。
3.实验和实习实训满意度不高
“实验教学”、 “实习实训” 观测点,专家投票合格率分别为84.66%、87.32%,位列40个观测点的第30位和29位(见附表6)。主要问题是:实践教学环节系统性不强,体系不够完善,综合性、探究性、开放实验开设不够,还不足以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部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所占总学分比例不达标,集中实践环节大部分在校内完成,学生利用实验室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次数较少,校外社会实践没有纳入培养计划。另外,实践硬件条件建设不足,设施条件较差,部分实验室实验教学设备比较落后,且数量不足,实验室开放率低,仅停留于满足课内基本大纲要求。 学校实验室及实训设施设备管理体制不尽合理,实验设施设备利用不充分。 由于部分教师对产学研合作育人的认识还未到位,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不广,主动融入地方、 服务地方的意识不强,使得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功能单一,未能成为教师实践、 学生实训就业和校企技术研发转化的综合性平台。
案例:某校在教育观念上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的传统思想,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不明显,教学环节上没有突出实践教学,没有强有力政策和措施支持。 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认识不够。某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所占总学分比例不清楚。 实验教学有待加强,部分实验室实验教学设备比较落后;各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数太少,大部分专业仅有2个。超过一 半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在社会实践中完成的不足50%。
4.毕业论文(设计)内容质量不高
专家在“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观测点投票合格率为80.53%,位列40个观测点的第34位。这充分说明,专家对“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认可度不高。在“专家查阅毕业论文(设计)评价情况分类统计表”中,专家指出“优点”次最高的是“答辩与评价”,计175次,占59.32%,其次是“管理与指导”, 427次,占57.55%,;指出问题最多的是“内容质量”, 365次,占66.97%,再次是“格式规范''(160次, 53.87%)和“选题”(295次,占51.04%) (见附表15)。
这说明,毕业论文(设计)在“答辩与评价”和“管理与指导”环节,令人较为满意,但在“内容质量”、“格式规范”、“选题”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存在重形式轻内容、 重定性分析轻定量分析、 重程序规范轻学术规范等问题,论文选题、内容质量和写作方式上与“地方性、 应用型” 人才培养目标相距较大,对专业能力训练不够,结合生产实际、真题真做的比例偏少,论文质量有待提高。毕业设计实际工程应用课题少,学生设计工作量偏少,理论基础较差,学生动手机会少,综合能力培养需进一步加强 。
案例:某校毕业论文选题需要进一步提高质量,论文选题有的过大,有的又过小,难度过低、分量不足,深度不够,缺乏新意和理论价值;有的与本专业没有关联,达不到综合训练的目的。论文选题大部分为自选的理论研究课题,有实际应用背景的比较少,不利应用型人才培养。
5.综合性、提高性试题比例不高
在925份“专家査阅试卷评价情况分类统计表”中,专家综合认为“好”的,有207次,占15.46%,认为“较好”的,有527次,占56.97%,认为“一般”的, 224次,占24.22%,认为“较差”的29次,占3.14%,认为“差''的2次,占0.22%。从分项来看:认为“命题规范情况”“好”的有364次,占39.39%,位列第1,这说明,专家对“命题规范情况”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其次是“试巻文字、插图”(271次,占29.3),被认为是“较差"的,分别是“试题中考核灵活应用知识的综合性、提高性题目水平”(60次, 6.49%)、试卷分析(58次,占6.27%),难易程度(48次,占5.19%),被认为“差”的,分别是“阅卷评分标准”(5次,占0.54%),“试卷分析”(4次,占0.43%),“试题中考核灵活应用知识的综合性、提高性题目水平”( 3次,占0.32%) (见附表14)。
五、“质量管理”成绩与问题
该一级指标专家投票合格率为79.94%,位列7个一级指标第6位。该指标包含两个二级指标:“教学管理队伍”和“质量监控” 。其中“教学管理队伍”专家投票合格率为83.19%,位列20个二级指标15位,倒数第6;“质量监控”专家投票合格率为78.32%,位列20个二级指标16位,倒数第5。
该项指标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三个基本”:即质量监控体系基本形成;教学管理制度基本完备;管理组织基本健全。 存在的同题主要体现在“三个进一步”上:教学管理队伍素质需进一步提升;管理制度需进一步落实;质量监控作用需进一 步发挥。
(一)主要成绩
1.质量监控体系基本形成
参评学校重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建立健全了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开始运行评学评教评管、督导检査、反馈改进提高于一体的质量监控和自我评估制度,基本构建起了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评促建效果明显,越来越多的院校注意发挥教学状态数据库指导作用,对教学进行常态监控。成立了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和校系(院)两级教学督导队伍,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了配套的人、财、物保障,本科教学质量基本有保证 。
案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构建全方位、 多元参与、 点面结合、校系两级联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成立教学督导小组,实行点面结合、定向听课、随机听课相结合的听课监督模式,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推行学生信息员制度,增强任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强化过程评估,促进教学质量的“评估一反馈一改进”良性循环机制形成 。西安欧亚学院引入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绩效优异教育标准»,建立基于波多里奇绩效捐标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引用“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项目的评价指标,建立新的学生学习效呆评价体系 。
2.教学管理制度基本完备
“规章制度”观测点专家投票合格率为98.82%,位列40个观测点的第12位,较好。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中不断规范,并以评估为导向,逐步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的规章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并用规章制度规范教学工作各环节,保障教学运行。
案例: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建有学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织、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 教学巡查制度等组织和体制,修订和完善了88项规幸制度,启动了以目标为导向的TOC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委托社会中介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学校通过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督导室和学生教学信息中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推行督导、同行、学生的三级评教制度,使教学质量监控常态化。合肥师范学院建立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纲要»为统领,以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与评价办法等为主干的教学管理制度110余项,建立了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制度。
3.管理组织基本健全
近年来,各校重视教学管理组织建设,建立了质量监控机构,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学管理队伍,不断探索二级管理模式,通过引进、 培训等渠道逐步增加教学管理队伍的数量,改善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基本满足了本科教学管理的需要。
案例:上海建桥学院实行校院=级教学管理模式,学校除了教务处外,还设有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督导办公室等;二级学院设教学工作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等组织,分别负责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工作。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重视长效机制的建设工作,实行校、系(院)部两级管理,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 的业务素质和基层服务意识。
(二)主要问题
1.教学管理队伍素质需进一步提升
教学管理队伍的“结构与素质”观测点的专家投票合格率为83.19%,位列40个观测点的第31位,位次靠后。“教学管理队伍"专家个人报告认为存在问题的195个次,位列第2。部分参评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特别是一线教学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年龄和职称结构不合理,人员不稳定,使得教学管理队伍国于日常事务性工作,难以集中精力对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进行深层次研究;同时对教学管理人员培训不够重视,也影响了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 。
案例:某校的校级、院级教学管理队伍数量有待进一步充实,特别是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数量不足。院长兼书记直管教学,没有精力统筹考虑专业发展、课程建设。没有专职教学副院长,没有专人监督教学实施的过程。某校教学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质量监控体系有待完善,教学管理队伍人员严重短缺,教务处只有管理人员7人, 17个二级教学单位中5个单位没有专职教学秘书。某校教学管理队伍特别是系级的管理队伍,比较薄弱。各系教学秘书60%以上是合同制聘用人员,很不稳定。某校教务处19名教学管理人员有9位没有职称、8位没有学历、学位。
2.管理制度需进一步落实
“质量控制”观测点专家投票合格率为57.82%,位列40个观测点的39,排名倒数第2。根据统计数据,“规章制度”观测点合格率高达98.82%,相比之下,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十分突出,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部分专家认为,以二级学院为主体的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没有建立,影响了管理制度的落实 。
案例:某校教学质量分析制度和评估评价机制不够健全,特别是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还有执行规定不严,检查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比如《某学院专业设置暂行规定》规定本科专业设置时,专任教师教授或副教授要达3人以上,专业教师要达到80%, 2013年申报的4个专业一个没有做到。再比如,按照合格标准规定,论文50%要在实习和社会调查、实践中完成,但从查阅的论文来看,基本上没有在实习和社会调查中来完成。某校质量管理规程同学院的管理要求不一致:«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规程»要求文史类专业论文篇幅一般不少于8000字,而根据规程要求到教务处网页上下载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格式要求是论文正文不少于4000字。在调阅的一个专业的毕业论文中,有的达不到4000字。其他如教考分离、教研室活动等等,落实的不到位。某校已建立了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各种管理文件比较齐全,但执行不够有力。比如,学生评教100%为优秀,既不符合事实,也表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不可信。
3.质量监控作用需进一步发挥
质量监控在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題,“质量监控”专家个人报告认为存在问题的186个次,位列第4 (见附表2 )。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对质量监控体系内涵的理解仍不够全面、深入,缺乏系统性认识;二是专职的质量监控机构只在部分院校成立,校系(院)两级质量监控机构尚待整合,学生参与度不够;三是人才培养的各环节的质量标准有的虽已建立,但还比较粗放;四是质量监控的反馈与整改仍未到位,内部评估制度没有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闭环系统尚未形成;五是民办院校质量监控问题突出(专家投票,公办学校合格率是61.13%,民办学校是48.915%),需要引起重视。
案例:某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学校在教学督导与质量监控方面已经出台了若干项规章制度,也初步建立了有6位专职督导员组成的质量监控机构,但目前由“教学能力发展中心”负责开展教学督导工作,显然是名不正、言不顺。另外,教学质量标准不完备,存在管理规定即为质量标准的误区。某校《学籍管理规定》明确了留级和退学的标准,而现场调取的数据显示:应届毕业生中,有17人达到了学校《学藉管理规定》第二十八条关于退学规定的退学标准,其中5名同学目前有10门以上必修课不及格。这些学生大多在一、二年级就达到了留级标准,但是他们既没有被退学,也没有被留级。
六、“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主要成绩与问题
该一级指标专家投票合格率为99%,位列7个一级指标的第1位。其中两个二级指标“学风建设”、“指导与服务”的合格率分别为98.53%、99.71%,在20个二级指标中排名第4位和第5位(见附表3)。专家组集体和个人在考察报告中针对“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所提出的问题分别只有3个和34个,即问题最少,分别占所提问题总数的0.7%和1.85% (见附表2)。说明所评院校在“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方面工作出色。
该项指标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两个形成”:即形成“育人为本”的工作机制;形成“以生为本”的指导与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缺乏”上:即部分学校学风建设缺乏落实,学习氛围差;少数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热情不高。
(一)主要成绩
1.形成了“育人为本”工作机制
各参评院校在工作中都能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念,高度重视学风建设,把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本构建了“党委领导、部门负责、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全方位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积极营造育人环境和搭建育人平台,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学风建设”的三个观测点“政策与措施”、“学习氛围”、“校园文化活动''上,专家投票合格率分别为99.4l%、97.64%、98.53%,在40个观测点中分别排在第9、第15和第12位(见附表6)。
案例:吉林工商学院通过制定«进一步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以“笃教启智,弘道树人”教风为引领,切实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监督引导作用 。 绥化学院结合地方社会现状,组织开展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关爱实践活动,即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体的爱的教育、以关爱空巣老人为主体的孝道与感恩教育、 以关爱残疾人为主体的善的教育、以关爱大自然环保行动为主体的生态文明教育,以“5·25”心理健康日为契机,以关爱自我为主体的珍爱生命教育,在全省高校推广,形成了实践性、关爱型校园文化特色,学校两次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黑龙江省第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并获得全国文明单位。 陇东学院开展的 “一院一品” 的校园文化活动富有特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20次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的表彰。
2.基本构建了“以生为本”的指导与服务体系
各参评学校都建有比较完善的学生管理与学生服务体系,集中全面地为学生提供各项指导与服务,深受学生欢迎。在“指导与服务''的两个观测点“组织保障”和“学生服务”中,专家投票的合格率均为99. 71%,在40个观测点中排名第5位(见附表6)。
案例:长沙学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服务,初步构建了“三线一网''的师生交流沟通机制,构建了心理防护网和“五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10年无心理问题事故,成效显著。吉林医药学院实行学生辅导员的“三同”、“三进”全程责任模式非常有特色。西安培华学院发挥女性教育的办学传统,针对女学生多的特点,开设了女子学院,对女同学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获得社会好评。施南学院实施教书育人的“三联系”制度(一对一、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全方位的辅导关心学生,为学生服务方面做得较好 。
(二)主要问题
在本一级指标五个观测点中 “学习氛围”的合格率最低,为97.64%,排在40个观测点中的第15位(见附表6)。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部分学校学风建设落实不到位,学习氛围差; 二是存在极少数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学习热情不高的现象。
案例:某校有的课堂学生睡觉、玩手机现象比较普遍,即使专家现场听课,也时有发生。专家抽查某校大二、大三4个专业14名学生在14个月的图书借阅量,其中2名学生为0册。某校2011年以来的五次计算机等级考试(每次900-1200人参加),通过率在24.98%--39%之间;近两年四次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每次1500-2500人参加),通过率在4.22%——9.09%之间, 2012届毕业生累计通过率17.1%, 2013届累计通过率31.9%。 这两类考试通过的比例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属于较低水平。校内课程考试不及格率也较高,如2013年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及格率为54.31%。某校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失之于宽,要求不够严格,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自主学习氛围不够活跃(从走访图书馆发现梧州学院学生图书借阅量不高,到图书馆自习的学生不踊跃),学生专业基础理论较弱(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不到40%,抽查的30门试卷中不少班的卷面不及格率超40%。
七、“教学质量”成绩与问题
该一级指标专家投票合格率为97.31%,位列7个一级指标第2位。其中二级指标“德育”、“体育美育”合格率均为100%,在二级指标中排名第1,“校内外评价”、“专业知识能力”、“就业”在20个二级指标中分别排名第3、第9和第10(见附表3)
该项指标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 “三个较高”:即学生综合素质较高;毕业生就业率较高;校内外对参评学校满意度较高。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两个有待”上:即就业质量有待提高;公办院校就业工作有待加强。
(一)主要成绩
1.学生综合素质较高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品德”、“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专业能力”观测点合格率分别为100%、100%、94.4%、96.76% (见附表6)。各项合格率同2012年参评的43所学校基本持平。专家普遍反映各参评学校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教育和体育美育培训,坚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作用,以项目为抓手,以制度为保障,大力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完善人格修养,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 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学生专业基础比较扎实,职业素养较好,实践能力较强,获得各级大学生科技竞赛奖励。
案例:湖北警官学院构建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教育、实践教育、网络教育“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学生培养各个环节。安阳工学院重视体育与美育教育,近两年学生的健康测试合格率达到90%左右,并在高水平的武术、足球和站拳道比赛中多次获奖。学校开设了20多门艺术教育的课程,引导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南阳理工学院不断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13年无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浙江警察学院获得全国公安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应用成果奖一等奖10项、二等奖27项、三等奖43项。
2.毕业生就业率较高
“就业率”观测点合格率达到96.17%,位列40个观测点的第18位(见附表6)。参评的41所学校有30所学校提供了初次就业率数据,发现2011年初次就业率达到85%以上的学校73.3%, 2012年提高到83.3%。专家反映各参评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创业培训,学生具有较高的就业能力。参评学校不仅有较高的就业率,毕业生也具有较高的就业满意度。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単位的肯定,基本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案例:青岛滨海学院2010-2012年本科毕业生正式就业率分别位居全省高校第三、第二和第三。每年有60%以上毕业生在学校驻区就业。2013属毕业生对目前工作很满意的为29%,比较满意的为55%;基本胜任工作的为93%。
3.校内外对参评学校满意度较高
“师生评价”和“社会评价”观测点合格率分别为100%和99.71%。高于2012年参与评估的43所学校合格率99.19%和96.50% (见附表6)。在人才培养方面为社会,特别是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参评学校办学成绩也给予了极大肯定 。
案例:西安翻译学院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关注和各级相关领导的肯定,赢得了“学在西译”的良好社会声誉。 长治学院坚持在革命老区和比较偏远的地区办学,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为地方的基础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主要问题
1.就业质量有待提高
“就业质量”合格率88.79%、排名第27 (2012年的合格率96.5%、排名第17)(见附表6)。就业质量是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和全面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要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就业的満意度。根据专家个人报告和专家组报告综合,问题是多方面的,涉及到专业设置、师资力量、资源配置、人才培养方案和体制等。现象表现为就业对口率不高,本科生就业同专科生区别度不明显。
案例:某校以往的就业质量不高和目前的专业布局有关,学院对当地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人才需求规格(特别是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规格)了解的不是很清楚。 某校目前大部分专业发展目标定位不够准确,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层次、行业定位不够清晰,特别是与学校国际化的发展目标、服务定位不够匹配。
2.公办高校就业工作有待加强
通过对参评的30所公办学校和11所民办学校相关合格率比较,在观测点“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就业率”、“就业质量”上,两类学校差距较大。“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公办学校合格率95.55%,民办学校91.30% (见附表7)。由此可见,公办学校在教学水平上应该明显高于民办学校;但是“就业率”、“就业质量”公办学校合格率分别为95.14%和86.64%;民办学校为98.91%和94.57%(见附表7) ,相比之下,公办学校差距是很大的,尤其是“就业质量"落差近8%。问题可能出在专业对口(适应社会)和就业指导工作上,公办高校在加强专业改造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高水平的就业指导队伍和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更深层的原因,公办学校办学自主权要进一步提高。
第三部分 专家建议
41份专家组考察报告,共提出建议396条,主要集中在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51条)、“人才培养模式”(46条)、“专业建设'' (45条)、“实践教学'' (41条)和“质量监控”(36条)等指标上。332份专家个人考察报告,共提出建议1528条,主要集中在“专业建设'' (170条)、“人才培养模式" ( 160条)、“学校定位”(156条)、“教学管理队伍”( 153条)、“质量监控”(138条)、“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137条)等指标上(见附表5和附表6)。主要建议如下:
一、学校要着力于“五个加强”,进一步深化应用型高校内涵建设
1.加强学习借鉴先进理念,提高落实办学定位的执行力
学校领导要努力学习并吸取先进的教育理念,注重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明晰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并通过开展有效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加强对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引领,不断提高政策的执行力。
2.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要进一步探索产学研合作育人的体制机制,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资源保障机制。建立合作育人长效机制,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
师资队伍仍然是影响新建本科高校发展的瓶颈之一。学校不仅要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学科专业带头人,更要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与相关行业、 企业共建 “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教师教育(能力)发展中心”的作用等有效措施,使新建本科院校尽快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师队伍。
4.加强教学和管理内涵建设,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
学校一方面要深化教学改革,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深化制度改革,加强管理,不断优化管理流程,增强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在办学经费和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的基础上,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
5.加强民办院校管理体制建设,健全、畅通投资渠道
针对民办学校存在管理和投资的体制、机制不畅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二、政府要着力于“三个落实”,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保障体系
1.创新体制机制,把分类指导落到实处
一是教学评估分类,要继续坚持合格评估、审核评估等分类评估制度;二是项目评审分块,对985、211、老本科、新建本科院校切块评审;三是职称评审分型,根据学校定位和发展需要,可设立教学型、科研型、工程型等不同类型的职称 。
2.创立社会支持系统,把促进产学研合作育人的政策落到实处
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地方本科高校对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积极主动地为校企“牵线搭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并建立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绿色通道,为校企、校地合作育人和合作发展建立社会支持和保障系统。
3.创建长效机制,把办学自主解口经费投入落到实处
新建本科院校大都是地方本科院校,他们和地方政府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评估期问,各地方政府对所在地的院校也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在学校以评促建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新建本科院校一般基础都比较薄弱,尽管各地政府近几年加大了投入,但与发展目标和需求相比,仍有较大距离,特别是民办学校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高校。因此,专家希望地方政府能够建立经费投入长效机制,一如既往地支持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 同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在办学自主权方面,给予新建本科院校进一步“松绑”,激发学校的活力和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