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夏建国校长作了《转型与变革: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专题报告。
夏建国从经济发展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及如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随着制造业成为各国自主创新的主战场,产业变革成败已成为在国际竞争中能否致胜的关键。在欧美等制造业强国“再工业化”加速发展与低端制造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新形势下,实现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任务艰巨而紧迫。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注入发展新动力,在富国强民“中国梦”的指引下,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
“提升制造业水平需要高端人才,尤其是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重点领域专业技术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夏建国表示,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调查数据,到2020年我国将需要1.42亿高技能人才,如果劳动者的技能不能进一步得到提升,届时将面临2400万的人才缺口。因此,地方高校应坚定不移地将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注重专业教育,构建有别于学术型高校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教育链、人才链、知识链和产业链协同发展,真正对接产业需求。
特色鲜明首先要对接地方产业,其次要与综合性研究型高校有所区分。以对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的应用型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研究为例,夏建国指出,第因为定位不同,两类院校在规模、学制、入学资格、师资标准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因此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需要高校结合自身情况以及所处地域特征,围绕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致远教育投资和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史薇作了《部分高校转型发展与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研究及国际比较》专题报告。史薇指出,经济结构的持续调整和教育结构的变化是欧美各国教育分类管理出现的深层背景。教育分类发展的驱动力主要包括经济转型与福利国家建设、社会人口结构变化及城镇化、高等教育入学率提升、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以及应对经济危机五个方面。
史薇分别以美国、德国、瑞士、芬兰和英国的应用技术大学为例,深入分析了欧美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发展阶段、目标任务以及与综合性大学的差异。史薇强调,以这些国家曾经经历的教育分类改革模式为镜鉴,在我国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也需要不断提升教育对人力资本的服务能力,不断完善教育分类管理制度,细化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真正满足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专业化需求。
史薇表示,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只有适应并引领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才能真正有效助力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推动高校转型发展也为地方高校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可能性,高校转型应合理调整办学目标以满足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更好地将自身优势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结合起来,实现学生的“保本增值”,借助转型优势将办学危机转化为发展机遇。
教育部督导团办公室副主任林仕梁作了《发挥评估导向作用促进高校转型发展》专题报告。林仕梁指出,高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有利于实现国家发展由依靠“劳动力红利”向依靠“技能红利”的转变。对于高校来说,转型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明确学校在新形势下的定位,对接行业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出有利于学校转型的发展路径和制度保障。国家、地方和学校在推进高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应共同承担起各自职责并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高校真正实现“有效转型”。此外,今后应施行应用型高校和综合性高校的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估,专门制定出应用型高校的评估标准。具体来说,可以从产业和专业结合程度、实验实习实训水平与专业教育的符合程度、双师型教师团队比例和质量以及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来评估应用型高校。另外在考察评估中应重点关注“五个度”,即人才培养效果对目标的达成度、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林仕梁强调,未来教育主管部门要评估与督导相结合,强化问责制度,实现高校转型发展中的督导创新。同时,高校也应做好自评工作,制定有效的自评体系,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学校自身更好地转型和发展。
研讨班学员赴北京服装学院考察学习。北京服装学院刘元风校长作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主题报告,对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以及近年来取得的成果进行了介绍。
研讨班学员分组考察了该校服装创新设计与制作中心、校企合作研发中心、首饰实验室、民族服饰博物馆以及土城空间。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服装命名、艺工融合为办学特色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北京服装学院积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曾圆满完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系列服装,神舟系列航天服饰和舱内用鞋以及2014年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设计研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