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记者 解艳华
转型:一次“弯道超车”的机遇
吉林9所地方本科高校拟试点转型;四川4所高校试水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山东36所普通本科高校或面临转型;……11月16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公布以后,从媒体公开的报道来看,各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开始“加速”。
“地方政府越来越意识到地方高校转型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学校也开始加快转型步伐,企业的积极性也高涨起来。可以说,地方高校转型的风潮正在形成。”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处长刘志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哪个学校如果能够抓住新产业和新技术发展机遇,加快建立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发展机制,就有弯道超车、异军崛起的可能。新产业、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我们培养更多的新型先进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更多技术、工艺和艺术结合型的人才。”11月25日,在江苏省常熟市举行的第二届产教融合发展国际论坛秋季分论坛上,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做出论断。
2013年6月,教育部启动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相关工作,社会各界围绕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改革发展的方向展开激烈争论。一些地方本科高校认为,此举把普通本科高校矮化成高职教育,部分国家高职示范校指责,这项改革动议堵死了高职院校“升本”的路子。
转还是不转?怎么转?一度成为高教界的热门话题。用陈锋的话说,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关于转型“有很多争议、有很多彷徨、有很多观望。”但争议、彷徨、观望并没有挡住从上至下推动转型的“脚步”。
在此后的两年间,转型相继被写入2014年、2015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并在不久前由三部委联合发布《指导意见》。
“过去产业链和教育链是相对分割的,主要通过就业端口连接起来。想要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就要打破原来的产业链,要把人力资本这个最重要的创新要素加入到产业链中间去。实现这样的使命,就必须对高校自身进行深刻的改革。”陈锋说。
转型速度:有高铁、有普快
“近年来,常熟理工学院抓住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积极整合校内科技力量,服务地方发展。”论坛上,常熟市市长王飏在分享该地在推动地方高校转型经验时介绍说,为完善校地互动机制,常熟市政府成立了校地互动领导小组,同时建立了日常工作会商机制,每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相关部门参加,与常熟理工学院举行高峰会。
地方政府之所以如此大力度地推进高校转型,用常熟理工学院校长朱士中的话说,学校转型为地方经济发展出了力,政府尝到了校地合作的“甜头”:“常熟理工学院以校地合作为纽带,按照地方产业布局和人才需求,不断增强办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形成了以理工科应用型专业为主的学科特色,为人才培养服务地方产业经济搭建了平台。”
实际上,10年前,常熟理工学院还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常熟高等专科学校,除了与区域教育部门有一些合作之外,几乎没有其他行业背景,该校为适应升本以后转型发展需要,积极探索校地互动发展之路,构建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整合形成了“行业学院”模式。常熟理工学院的转型被业内人士形容为“高铁”速度。但在这场高等教育大“提速”中,并非所有地方本科都走得如此顺畅。据常熟理工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顾永安提供的数据,截至2015年4月,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数量为408所,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加上独立学院(281所)共689所,成为向应用型转变的院校主体。
“转型进度不一,相对来说,长三角地区的江浙沪、安徽等地的地方高校在转型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一些内陆省份则要慢一个节奏,而偏远地区则更为缓。”顾永安曾走访多地高校,在他看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相比之下,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对应用型人才需求更为迫切,这也“倒逼”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无论从政府还是地方高校本身,大多数还在原来的‘轨道’上运行,处在观望状态,等、靠、要,希望得到政策、资金的‘眷顾’。”顾永安说。
贵州省毗邻省会的一所地方高校副校长说,目前她最关心的还是能否顺利通过本科教学评估检查。“我们也考虑转型,但没资金也没经验。”
内部“制动系统”亟待发力
“说实话,地方高校并非说转就转,很多地方高校刚刚升本,就如‘初生的婴儿’,处于“哺育”的状态,他们在高等教育中还处于‘薄弱环节’。”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理事长孟庆国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高等教育群体中,地方本科高校呈现多样化、复杂性、区域性特征,与“985”、“211”高校普遍处于“高段位”办学水平相比,地方本科高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转型”并非一朝之功,是一个系统工程。“‘转型’已经成为共识,走过了讨论转还是不转的阶段,现在关键是如何转。”在孟庆国看来,近一段时间,国家下发了一系列关于转型的文件,明确了转型的目标和方向,而对于诸如分类评估等配套政策的出台,只是时间表和路线图的问题。
“对于政策,我们不能坐、等、靠,能否在新一轮的高校‘提速’中胜出,就要看谁的动力系统足,谁能较好地借助外部力量发力。”刘志敏认为。“新建本科院校不仅处于‘新建期’,而且在其升本之时就同时进入‘转型期’。战略规划属于宏观的顶层设计,对于高校的发展影响深远且涉及面广。
”顾永安领衔的新建本科院校研究团队成员陆正林曾做过一项调查,1999年至2013年,通过专科高校升格或独立二级学院转设等形式,教育部共新设置了349所普通本科院校,在这批新建本科院校中,设置战略规划机构的院校共计105所,总设置率为30.09%。在陆正林看来,要走出一条“应用型大学”的新路,即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既无先例可循又时不我待。那些较早意识到必须转型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中会更有可能抢得先机。
实际上,多位地方院校负责人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新建本科院校一方面只能被动乃至无奈地“等待”外部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也应该以“创业”的心态积极进取,主动地寻求突破。突破的关键有两点:一是以“服务社会”职能为核心,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寻找应用技术研究的基石与方向,使转型从口号走向实务、从理论走向实践;二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将人才培养目标变化的要求从教学层面扩展、渗透到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大学职能中,要求其作相应的变革。
“意识到这一点并着手进行相应的变革,可能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理应成为战略规划的重点和方向。”顾永安说。
增强外部“车头”牵引力
《指导意见》中指出,各地要结合本地本科高校的改革意愿和办学基础,在充分评估试点方案的基础上确定试点高校。
“一方面要发挥那些技术背景强、与行业产业结合紧密、转型起步较早的高校积极性,让其充当起应用型高校的‘领头羊’,另一方面,作为我们应用技术型大学群体,也要抱团取暖。”2013年,孟庆国被推选为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理事长,在任的两年多时间,他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在现有的政策背景下,为地方本科创造“转型”条件。“新建院校形式上重视实践教学体系,但是落实得不好,特别是有些实验课、实习课、社会实践课开不出来,一些实践基地还只是停留在协议层面,实验教学经费投入、人员投入严重不足,保证不了学生的必要实验实习。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资金缺乏。”孟庆国说。
在刚出台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按照所服务行业先进技术水平,采取企业投资或捐赠、政府购买、学校自筹、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加快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其实我们一直在酝酿通过借贷或者融资的方式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政策已经开了一扇窗户,接着就要发挥集体的力量,促成这个项目的落地。”在11月25日晚上应用技术联盟连夜召开的理事会上,这项动议被提上日程。“接下来就看大家的意愿,如果成功,节省的不仅仅是一大笔资金,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孟庆国说。
除此之外,2015年,该联盟组织成员出访荷兰、德国、瑞士等国家,考察当地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情况。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和落实与这些国家的交流和合作项目。让中国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尽快成为一支具有特色的高教力量。”刘志敏说。
(源自《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