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

规划参考

当前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规划参考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场景中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特征

发布日期:2023-05-18    作者: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点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创造的新型发展道路,也是面向未来的奋斗指引和关键路径。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这一宏观土壤和进程中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缩影,理解其关键特征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性认识和规律把握。

特征是关于事物属性的抽象提取和本质内涵的要点阐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场景中的高等教育现代化特征取向首先需要厘清现代化的本质

“现代”(Modern)是最先出现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表达新的观念体系的词,其寓意是把文艺复兴看成是与黑暗落后封建的中世纪相对应的新时代。因此在本初内涵上,“现代”是相对于过去而言的,意指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者阶段的时间概念,其基本指向是“新兴事物”和“高级阶段”。“现代化”(Modernization)一词来源于“现代性”,是用来概括人类社会近期发展进程中急剧转变的过程。现代性思想是现代化的思想源头和逻辑起点,现代性主要指向未来,是尚未被发现或完成的设计,人类社会不断追求现代性的过程即为现代化。

“现代化”是关于不同主体发展程度对比的描述性用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重新调整,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由于历史基础、现实条件等不同,逐渐呈现阶段化、层次化的特征,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在发展模式上也表现出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些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发展程度的现象迫切需要相关理论加以描述和体现,现代化理论由此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应运而生。1951年,由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创办的《文化变迁》杂志社在芝加哥举行会议,探讨经济发展不均衡现象及由此带来的贫困、动乱等社会问题,在描述人类社会由低级发展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型过程中的特征时,与会人员认为用“现代化”一词进行论述较为贴切,该词也逐渐被学术界广泛接受和流传,而在较为傲慢和狭隘的西方学术语境中,“现代化”往往代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形态,是所有国家应该且必须经历的阶段。

“现代化”是在不同领域广泛运用的具有多维性的概念。在政治学家看来,“现代化”是实现国家体制、治理方式等逐渐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过程;经济学家认为是经济发展水平从不均衡到均衡,经济形态从低级水平到高级水平的发展过程,因此,现代化这一概念和理论包含的范围和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与复杂,涉及诸如政治权力的优化、民族认同的塑造、资本的积累和资源的利用、生产水平的提高、价值和规范体系的传播、现代生活方式以及学校教育的普及等一系列过程。有学者认为,现代化是一个革命的过程、复杂的过程、系统的过程、全球化的过程、长期的过程、阶段性的过程、同质化的过程、不可逆的过程、进步的过程。

综合目前的各类理论,可以认为现代化包含几方面特征:一是指人类社会整体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二是现代化作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也可以作为目标和结果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三是现代化的实现与发展具有层次性和不均衡性,不同国家和地区实现的进程是有区别的;四是现代化包括政治、经济、人口、文化、科技、教育等多领域的内容;五是现代化是全球性发展趋势,是各国提升本国综合竞争力、实现国家富强与个人发展的必经之路;六是现代化具有特色性,受到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后发外生型与先发内生型国家的现代化存在诸多差异,通过学习和创新,后发外生型国家不仅可以实现超越,还可以引领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式”意味着模式、样式或范式,“中国式”寓意立足国情并发展定型,从而具有示范效应的成熟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作为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要素,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多系统、多维度和多层次的概念,其基本特征包括:在本质属性上,高等教育现代化是现代化尤其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趋势上,它既是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潮流;在发展目的上,是提升本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推动社会现代化尤其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然路径;在发展阶段上,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历史基础、建设路径等不同,其高等教育现代化所处的阶段也有所不同;在发展实质上,是高等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逐渐摆脱传统旧有事物束缚的过程;在最终结果上,是某阶段发展的最高水平和最强实力。

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从国情出发而孕育,并逐渐成熟的高等教育发展形态。从宏观样态看,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汲取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通过持续创新,推动高等教育不断追求卓越,实现从追赶到超越、从超越到引领的高等教育发展范式。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宏观场景中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具有人民性、本土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四方面基本特征。

一是人民性。有学者从教育现代化本身的构成要素、特征等角度阐述了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认为教育现代化代表的是一种教育水平,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更是一种“教育整体转换运动”,其实质是“突破传统的束缚,建立超越性的教育机制”,认为教育现代化具有动力、质量和公平特征,而“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标志。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是执政理念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探索与认识进入新的境界和高度。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这具体表现为: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执政内容,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的价值取向,把立德树人作为衡量和评价教育制度、政策措施和方式方法的终极标准,等等。

二是本土性。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都是建立在本国传统基础上的现代化,传统与现代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世界范围的现代化历史来看,如果善于积极地利用传统文化,那它不仅不是现代化的对立物,而且会成为现代化的文化源泉,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生长点。高等教育是历史和遗传的产物,本土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发展实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丰厚土壤。高等教育只有扎根本土传统文化,才能不断汲取营养,焕发勃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具有强烈的本土性特征,表现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这是由我国国体和政体决定的,也是高等教育在规模与质量、结构与效益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坚持国家整体规划与地方差异发展相结合,这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人口状况区域差异、经济发展地域不均衡等实际密切相关,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现实基础。

三是开放性。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种面向国际竞争与比较的过程和发展状态。有学者认为,教育现代化包括现代教育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教育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以及追赶、达到和保持教育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化等。有学者从目标或结果的角度看,认为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以国际高等教育最高水平、最先进状态为参照的目标体系和追求,是具有时空局限性的相对概念,反映未来某阶段或现实高等教育发展的最高水平及其综合实力的最强状态。这说明中国式现代化场景中的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立足于未来与国际的时空规制,通过学习借鉴、追赶与超越实现水平提升。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把建设具有世界竞争力的高等教育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统筹谋划,积极提升对外开放在高等教育现代化中的引领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等教育管理、教师、学生、课程、机构等办学要素的国际化和综合水平的提升,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开放性又是建立在自由平等、互利共赢基础上的,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世界典范。

四是创新性。现代化是不断解答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等问题的过程。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是一个具有目标指向(状态)的发展过程,是传统高等教育向现代高等教育转化的过程。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理念、目的、手段、方法和模式等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教育功能实现程度等逐渐加深的过程。现代化本身寓意着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创新则是发展的关键动力。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不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双一流”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拔尖创新人才持续涌现的体制机制;增强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能力,促进知识的扩散、传播、共享和应用;创新教学模式,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和市场多方协同联动机制;建立健全以教学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深化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改革,优化高等学校科研评价机制;建设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等,持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向高级形态进阶跃升。


上一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塑造高质量教育事业发展新动能
下一条:石中英 | 教育强国:概念辨析、历史脉络与路径方法——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