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 严建华
浙江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之一,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勇立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潮头。随着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实行,学校首批试点并构建完善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管理体系,在高水平科学研究实践中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在产业实践中培养专业型研究生,实现了从单一学术学位到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2016年,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浙江大学在教育部和浙江省的支持下,成立了全国首家专业学位研究生层次实体化办学的工程师学院,并在研究生院设立了正处级的专业学位管理处,统筹全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开展“破壁垒、破零散、破同质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实践,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范式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强化学术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差异化培养,总结凝练的《基于“工程师学院破零散、破壁垒、破同质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索实践”》成果荣获2023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创办实体化工程师学院,建立全新专业学位管理架构和协同机制,打破学科、院系和产教多重壁垒
作为学校直属单位的工程师学院兼负管理和培养双重职能,优化重组教育教学体系、校企校地合作职能。学院和研究生院部分领导双兼,共担全校工程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职责、共推培养机制改革。学院集中优势力量、发挥平台纽带作用,全面对接国家关键领域人才布局、快速响应重点企业人才急需,每年招收工程硕博生1000余人。学院开展项目制培养示范,协调组建跨院系、跨学科、校企联合培养团队,打造面向大工程的团队式交叉培养体系;建立校企双理事长制产教协同育人机制,专门设立由学科和行业专家构成的复合交叉专业学位委员会和教指委,制定跨院系、跨学科、校企联合培养规范,实现了培养规范制订与过程实施的有机衔接与统一,促成了教学与实践培养体系的全方位重塑。
二、创建“项目制”培养模式,开展有组织、成规模、成建制全方位协同育人,打破零散培养方式
工程师学院打破单院系单学科单导师零散化培养组织模式,设立首席专家主导、重大攻关支撑的项目制团队式培养项目。面向关键领域重点产业规划培养方向,严格论证、滚动设立包括10名院士在内的战略科学家主导的30个培养项目,每年各招收一定数量跨专业研究生,定期评估需求变化和培养成效并动态调整。遴选校内导师893人、行业导师1038人组成跨专业领域校企联合高水平专家团队,与国家电网、中石油等23家大型央企和龙头企业成建制开展联合培养,组建宁波、衢州、台州三个分院面向区域产业开展项目制批量人才培养。与企业共建一体化联合培养基地和研发中试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双向赋能,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共同体。
三、重构研究生核心知识能力素养,开展契合大工程格局的课程教学与创新实训,打破学术学位局与专业学位同质化培养困
建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核心指标体系,出台以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培养要求。开设工程伦理、工程管理、知识产权与标准、创新创业系列课程,夯实研究生工程知识基础;由校内和行业高水平专家共授《工程技术创新前沿》《产业技术发展前沿》等课程,拓宽研究生前沿技术视野。投入3.5亿元建设大型综合实训平台并实景接入各分院和联合培养基地实训平台场景,打造《高阶工程认知与实践》等40门实践课程,开展高阶工程创新实训,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与巴黎综合理工、荷兰埃因霍芬理工、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工程教育国际强校联合设立6个工程双学位项目、2个海外实习及交换项目,提升研究生国际视野和竞争力。
目前,浙江大学已入选了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试点单位,通过开展“破壁垒、破零散、破同质化”的培养模式改革,有效提升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关键领域重点产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端紧缺人才,并进一步推动形成了校内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各具特色、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未来,浙江大学将持续完善综合交叉的一流学科生态体系,充分发挥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优势,打造更加卓越的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协调发展教育体系,努力在全球卓越人才培养上走在前列,成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重要战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