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

理论热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 > 理论热点 > 正文

朱旭东:教育家精神——教师行走在教育家之路上的明灯

发布日期:2023-11-25    作者:     来源: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点击:

朱旭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秘书长

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从2014年教师节到2023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国人民将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推向新的高度,不仅温暖了人民教师的心,还极大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尤其是今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内涵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教育家精神,将“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的师者形象升华为精神画像,为人民教师点亮了一盏行走在成为教育家之路上的明灯。

教育家精神对于教师形象建构具有表征意义和支撑作用,其不仅仅是广大人民教师的理想追求,更体现了他们从教生涯的现实意义。教师要行走在成为教育家的路上,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使命和要求,也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未来方向和目标。

行走在成为教育家的路上,必须执着于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从走上讲台那一刻起,在教师身上就产生了认识和处理“小我”与“大我”的主体价值关系问题,“小我”的教育热情要融入兼具党性、中华民族性、国家性、人民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大我”当中,要将服务国家教育事业当作报国的理想信念,以“小我”奔赴“大我”,从此踏出成为教育家的第一步。新时代,教师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那就是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国家教育事业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教育安邦、教育兴邦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教师践行强国建设使命的信仰之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师行走在教育家之路上的“信仰明灯”。

行走在成为教育家的路上,必须时时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教师是集言教、身教、心教于一体的关系性存在,包括与学生、家长、同事的关系,与拥有高度道德化期待的社会、政府的关系,等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承载了一种美好道德的核心价值观念,教师应该有这份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成为社会尊重的楷模。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师行走在教育家之路上的“修德明灯”。

行走在成为教育家的路上,必须处处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教师从事着最复杂的“育人”使之“成人”的事业,其复杂性在于,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独特而复杂的个体,学生群体更是一个多元而复杂的整体。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育人智慧”,所以才会有“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的要求。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师行走在教育家之路上的“修智明灯”。

行走在成为教育家的路上,必须不断夯实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教师生涯具有双重变化性特征,一是自我的变化性,二是他者的变化性。前者表现为从经验到认识、价值和审美的主体性变化,具体表现在新手教师、经验教师、成熟教师等教师类型标签的变化。教师自我在不断发展、变化;后者则表现为变革时代中家庭、社会、技术等环境影响下学生的变化。教师既要遵循自我和学生成长的一般规律,又要顺应自我和学生变化性的时代需求,这就要求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实践探索者、求真实证者、研究创新者。为此,教师要将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当作行走在教育家之路上的“修为明灯”。

行走在成为教育家的路上,必须弘扬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仁爱之心”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思想的基本内涵之一,也是人道主义、社会仁爱和敬畏生命伦理等内容在教育中的生动体现。教师从事的是基于“儿童学”的教育劳动,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教师体验到、感受到的都是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期待。这份工作的最大挑战性在于儿童在发展中表现出的不同成长类型,正常儿童、特殊需要儿童……每个儿童都是与众不同的,但相同的是其对“仁爱”的需求,无论是正常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教师给予额外辅导,困难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家庭的儿童需要“爱”的情感支持,还是特殊需要儿童对“博爱、仁慈”的需求,都需要教师以仁爱之心作为精神基底。教育是集脑力、体力、情感三种劳动于一体的,是需要打破时间和空间边界的工作,这就要求教师把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当作行走在教育家之路上的“修心明灯”。

行走在成为教育家的路上,必须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师日常生存的“微空间”特征表现在“小空间大社会”上。小小的教室,是党的精神弘扬、国家的文化符号传递、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儿童的精神成长的微空间。教师从事着中国儿童的微观空间的事业,它指向中国人的宏观世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背景下,教师既要立足当下又要放眼未来,既要着眼中国又要胸怀世界。此外,教师职业具有鲜明的人文性,教师天然地承担着以文化人的责任,要以党的精神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类共有的世界优秀文化,来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论,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此,教师要把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精神当作行走在教育家之路上的“弘道明灯”。

客观地说,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成为教育家,但所有教师都应该行走在成为教育家的路上。这个过程需要躬行实践,更需要精神引领,正所谓“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教育家精神,既是每位教师“立”起来的指引,也是国家“强”起来的支撑,这盏明灯将照亮万千“园丁”,用知识甘露浇灌理想之花,用德行清泉润育灵魂之果,教书育人、播种未来。

(来源 | 《教育家》2023年10月刊第2期)



上一条:王建华:论大学发展的不确定性
下一条:张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