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

理论热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 > 理论热点 > 正文

生源危机下的“招生荒”,大学当何去何从?

发布日期:2023-09-28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3年河南高考人数125万,稳居全国第一,但是根据今年7月末,河南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本科一批再次征集志愿的通知》来看,44所高校部分专业仍未录满,其中一所公办高校文理科专业计划余额合计居然达到579个!还有四川师范大学更是因为补录三次仍存在大量缺额而冲上热搜。随着出生率跌破警戒线,未来招生荒甚至可能会席卷所有高校,特别是民办和地方高校,高校将迎来新一轮大洗牌。

01不同层次高校面临的招生压力

教育官网发布,截至2022年5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13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59所,含本科院校1270所、高职(专科)院校1489所;成人高等学校254所。未来出生人口下降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源计划,抢生源将成为竞争的关键点,生源决定着学校的是否继续开办,教育将迎来大洗牌,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将难逃其厄运。从学校层次来看,在生源危机中,民办高校首当其冲,在中国经济最强的广东省,第一轮本科征集志愿,民办高校竟然投出了上千个缺额;广西招生考试院发布了第二批志愿信息征集情况,经初步统计,其中竟然有4000多所民办高校报名,外此,包括上海、辽宁、浙江、海南以及广西民办高校,这些民办高校、都没有完成报名任务。

高昂的学费,或许是很多家长考生望而却步的原因。南宁理工学院有257个空余学位,每年学费为24800元。最贵的是上海立达学院,每年学费为59800元。还有中外合作类的海南医学院,学费高得惊人,每年78000元;其次,即便是许多知名高校,也面临着许多专业“少人问津”的境地。2023年,北京科技大学土木类、浙江大学工科试验班(建筑与土木)、四川大学土木工程等名校的国家专项,在云南均进入了第二轮征集志愿,通过国家专项资格审核后,理科只要485分以上就能报考。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等985大学土木类国家专项,在高考大省河南同样进入志愿征集,招不满,很多考生宁愿不服从调剂也不报考。文科方面,小语种、新闻学等同样面临类似的难题。陕西省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今年征集志愿的缺额116个,较去年增长78个。随着各学校外语类专业的集中开设,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企业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迅速减少,再加上英语能力的普及,翻译软件的出现,让小语种专业的招生显得更加艰难。

02大学招生荒,因何而起?

从长远来看,适龄人口下降必然导致未来许多学校招生荒。在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怀进鹏也强调,要深刻认识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对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调整的紧迫要求。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人口规模上的减少促使学校面临生源危机,但同时也倒逼学校改进教育质量。同时,不同类型的高校受出生人口下滑的影响差异很大,好的大学招生没问题,未来招生生源受影响较大的高校是高职院校、民办高校,未来有不少高校将会倒闭。学历过剩带来的学历膨胀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多,学历在就业市场上也面临着巨大的贬值压力。2013年,《中国青年报》刊发的文章曾对美国社会出现的“学历通胀”现象进行了报道。文章中称,当拥有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学历的含金量越来越低。即使是那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打杂”、“跑腿”职位,应聘者拥有大学学历也成了“前提条件”。就像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一样,“学历通胀”也会带来文凭贬值。本科学历变成了高中学历,硕士变成了新的本科生。

过去一段时间,互联网上都在热议人口负增长对各阶段教育行业带来的影响。未来人口总量持续下降将成为不争事实,专家预测到2100年中国人口将恢复到1959年4亿人口,新生人口截止100万,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高校则更要关注本校培养让学生有人力资本的增值、有综合技能的成熟,进而达成个人发展目标,彰显文凭价值。当未来教育布局面临新调整,高校的办学生命力将与教育教学质量直接挂钩,所以无论任何阶段,提高质量、保持特色,或许是高校在大浪淘沙下的一条出路。

上一条: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5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综述
下一条:刘爱生:中小城市本科高校应以校地合作求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