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

理论热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 > 理论热点 > 正文

共话教育强国 | 卢晓中:教育强国建设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发布日期:2023-06-30    作者:     来源:     点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从“建设”到“加快建设”,充分反映了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更加凸显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一战略定位的重大意义。

教育强国建设是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国家强盛的高度统一

何谓教育强国?通常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作为动词的“教育强国”,即通过发展教育来强大国家,最终建成强盛的国家。二是作为名词的“教育强国”,即教育发展比较充分与繁荣的国家,是一个国际比较的概念,在一定的范围里与其他国家相比教育发展水平与质量体现出明显的优势地位。从具体语意上,“教育强国建设”则更倾向于后一种理解。

事实上,教育强国的两种理解是相互关联的,这是由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及教育的现代功能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正是对这种关联性的最好诠释。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从对“教育强国”两种理解的相互关联性这一角度,建设教育强国无疑是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国家强盛的高度统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人才、创新要真正成为这三个“第一”,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如果说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那么,教育又是科技、人才、创新三个“第一”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从这一意义上,教育是基础的基础、战略的战略。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即通过教育的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在当今新科技革命时代,一个称得上创新型的国家必定是强盛的国度。

国家强盛与人民满意的一致性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旨归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使命和追求。人民满意的教育包括民生意义上的满意和民族复兴意义上的满意。前者从人民对教育的需求而言,这种需求具有时代性,比如从过去的“有学上”,到今天的“上好学”,就反映了人民的教育需求变化。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变化,随之而来的便是教育政策的调整,比如,从“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政策调整与变化。所谓民族复兴意义上的满意,即人民不仅关心教育是否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且对教育能否在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上发挥好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给予应有的关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一教育新定位,为教育赋予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任务,由此可见,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与人民满意的教育存在内在关联,从根本上来说它们之间是高度一致的。这也与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一致。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得到逐步确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已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施政纲领。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二十大报告专章论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意味着教育不仅是最大的民生,而且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强调教育与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这一教育的民族复兴意义的战略取向,并不是与教育的民生意义取向相冲突相矛盾,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比如,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体现出来的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2021年4月,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特别强调“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开拓视野、兼收并蓄,扎扎实实把中国教育办好”。党的二十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由此可见,当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一项紧迫任务。而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需要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也就是在教育体系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充分发掘作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潜能,而对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掘无疑也具有民生意义。再如,构建高校分类体系,既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多方面的需要,同时也使人人都可接受到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由此所体现出的教育民生意义就显而易见了。

坚持系统观念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整个教育体系的高质量有赖于各个高质量的教育子体系及其诸方面的有机衔接、相互协调,形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接续与合力,这便是教育体系的系统性。系统性无疑是体系的根本属性,也是体系之所以成其为体系的根本理由。体系的这一根本属性具有三个本质特征:整体关联性、持续发展性和差异互洽性。

第一,整体关联性强调的是通过教育各子体系及其诸方面的关联形成教育体系的整体发展,比如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

第二,持续发展性着眼的是教育长远发展目标和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教育各子体系及其诸方面有机衔接、相互协调,提升和增强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比如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整体目标,教育各个学段协同完成。这也就要求教育各个学段克服过去那种过于狭隘和功利化目标取向,更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创新素质的养成。

第三,差异互洽性则是关注教育各个子系统及其诸方面的不同与个性特征,通过有机衔接、相互协调、高度内洽,促使教育体系的内部功能整合和整体优化。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并不排斥教育各个子体系及其诸方面的差异性和个性特征,恰恰更强调承认和尊重教育体系中的这种差异性和个性特征。实际上,正是这种差异性和个性特征,不仅使教育呈现不可或缺的多样化样态,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而且也更凸显了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须性,其构建成效才能得到极大彰显。忽视这种差异性和个性特征,一味追求教育“大一统”的所谓“系统性”,注定不是一个良性的现代教育体系,更遑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综上,一个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必定是系统性受到高度重视、差异性得到应有尊重、个性得到极大张扬的教育体系。此外,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系统性还包括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之间的系统性关系,这也应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除了体现“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一教育优先发展的时代特征外,也充分彰显了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系统性。

作者:卢晓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

来源:南方周末

上一条:许涛:以高质量高校思政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下一条:共话教育强国 | 马陆亭:有组织科研和自主学术探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