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到来,使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面对新材料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湖南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以“新工科建设”为指引,以“工程认证”为驱动,构建了“培养体系、课程教学、实践训练、创新创业”“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走出了一条破解地方高校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难题的创新之路。
顶层设计——以市场需求引领专业提质升级
作为以建材为特色的老牌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有积淀深厚的建材行业特色,但也有人才培养与行业结合不紧密的缺陷,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学院遵循“淘旧改老,扶优强特,增新加急,优化结构,动态调整”的原则,实施专业动态调整。加强与建材行业的有机结合,对现有本科专业进行分类建设,使每一个专业都找准定位、凝练特色,或与建材产业结合,或实现与湘南地区同类专业的错位发展。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近年来,围绕湖南“三高四新”和衡阳“三强一化”战略,紧密对接湖南省先进陶瓷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链和衡阳市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链,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和特色建设,推进学科与人才、团队、基地、项目的有效聚合和一体化。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强化一流专业建设示范效应,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体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以水泥工艺为特色,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程认证受理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位于国内一流应用型专业前列。学院还新增了复合材料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专业,加强新工科建设。
四位一体——以改革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既需要专业设置符合社会和行业的发展要求,更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不断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构建了“培养体系、课程教学、实践训练、创新创业”“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
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基于学校定位,并根据行业需求和工程认证要求,修订人才培养目标,由以前单一的专业能力目标向综合素质能力目标转变,基于OBE理念,构建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目标矩阵,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立足现代建材产业的需求,根据能力目标矩阵,开设了材料创新综合实验、材料与环境、标准与法规、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材料与化工安全等素质类课程,确保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涌现出“湖南省百佳大学生党员”宾宁江、张李轩等一批优秀学生典型,刘文峰等57名学生获评湖南省优秀毕业生,谭欣等4名学生获评湖南省创新创业优秀毕业生。学生张美胜等在网上发起援助煎饼摊主的善举被《中国青年报》《湖南日报》等100余家主流媒体正面报道。2022届毕业生考研升学率达13.6%,不少学生升入“双一流”高校。历届毕业生就业遍布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贵州等省份的建材企业,行业聚集度达70%,大部分已成为技术骨干或中高层干部。
推进课程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单元和基本载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加强一流课程建设。将科研成果、生产案例、思政元素及时融入课堂教学,开展探究式、项目式教学;建设并利用线上课程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利用虚拟教研室,与企业、乡村合作建课,服务《中国制造2025》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课程建设成绩显著,立项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4门、省级线下一流课程2门、省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门。积极响应国家“慕课西行”的号召,与新疆塔里木大学、石河子大学等高校的学子隔空同上一课。与企业合作编写行业教材8部,制定行业标准7项,服务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
强化实践训练。实践训练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立项建设了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湖南省优秀实习教学基地、湖南省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和湖南省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0余个。组建“材料卓越班”,实施“3+1计划”,即:学生在校学习3年、企业实践1年;企业安排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导师,指导实习和毕业设计;学生直接参与公司实际项目,在企业里实践,在项目里设计,把被动的毕业设计变成主动的专业实践。依托“校友邦”搭建“互联网+”实践教学平台,实施“互联网+实习”管理模式。开办“实践教学班”,集中实习和自主实习相结合,规范了毕业实习管理。开展虚拟仿真实习,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校外实习与思想政治实践及劳动教育相结合,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
狠抓创新创业。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式,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把创新创业与课内外教学深度融合,成为学生提升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每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宣讲会,邀请专业指导教师和获奖团队为全院学生作培训交流,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激发学生从事科研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构建了“创新综合实验—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社团活动—毕业设计”“五位一体”的研学模式,引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40余项;学生主持创新创业训练项目90余项,其中国家级别11项、省级20项。近年来,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SAMPE超轻复合材料机翼/桥梁学生竞赛等全国性行业比赛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参加湖南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与化学化工创新竞赛等省级比赛获奖30余项。结合“乡村振兴”“双碳政策”等国家战略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其中“壳有所为——稻壳的高效利用及其产业化”“绿水清醛”等成果荣获湖南省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此外,学生发表科研论文22篇(SCI/EI收录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
协同育人——以校企合作促进内涵发展
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以“工程认证”为抓手,依托建材行业,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大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持续推进基础实、技术精、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院内涵发展。
共建教学科研平台。加强与建材企业合作,与韶峰南方水泥合作共建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金磊南方水泥共建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与湖南顺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立湖南省锰酸锂用电解二氧化锰绿色生产与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与邦弗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湖南省高校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与衡阳凯新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联合建立衡阳市绿色建筑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与衡阳忆乐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组建衡阳市新型树脂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此外,校企联合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7项,出版专著2部,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奖1项和衡阳市科技进步奖3项。
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瞄准企业改造升级,主动对接产业链、创新链,按照政校企深度合作和共建共治共管模式,与湖南省硅酸盐学会、湖南省建筑材料工业协会、韶峰南方水泥、双峰海螺水泥、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新型建筑材料现代产业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多主体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实现教学与产业、人才与市场、学业与就业无缝对接,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为湖南及周边省份建材企业的水泥生产线进行热工标定,产生经济效益近5000万元。与南方水泥、湖南顺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衡阳建衡实业、溆浦江龙锰业、湘潭华昇环保科技等多家企业在固体废弃物建材资源化和新型建材开发等方面开展项目合作,成果转化产生经济效益7000多万元。
培养“双师型”教师。面对目前引进的高学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的现实,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自2019年起,在暑假组织教师到南方水泥、巴德士、海螺等国内先进建材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建材企业的生产、管理等工作一个月以上。以“老带新”的方式组建团队,让青年教师全程参与企业项目研究过程,强化了青年教师的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聘请企业教师和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相结合,实行“双导师”制,近年来,从企业引进博士9人,到企业挂职锻炼博士8人,从南方水泥、海螺集团和中建西部建设等建材企业聘请20余名高级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4%,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的一流应用型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6人,其中正高13人、副高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5人、“双师型”教师26人、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湖南省教学名师1人、湖湘青年英才1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4人、湖南省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3人、湖南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1人。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改革创新的沃土,必能结出改革创新的硕果。为了建设富有建材特色且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材料类学科专业,湖南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永远在拼搏创新的路上!
(文章作者:罗建新,湖南工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2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