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

理论热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 > 理论热点 > 正文

构建什么样的教育结构体系(2016-03-23:杨银付)

发布日期:2016-03-25    作者:     来源: 发展规划处     点击: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杨银付

系统功能的发挥,既取决于要素的水平,又取决于结构的合理性。有了好的结构体系,就能有良好功能的发挥,就能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刚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那么,我们应该构建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结构体系?

以分类管理、特色发展为导引,构建适应性、协调性的教育体系。教育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中央“十三五”规划指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这给教育结构体系建设提出了重要要求。中央提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教育方面的“调结构”,就是以教育结构升级版支撑中国经济升级版。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统筹规划城乡教育发展,根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缩小地区间、城乡间、校际间、人群间的教育差距。在职业教育领域,要致力于构建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制,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要动态调整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大幅提高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比重。应该说,社会上需要的绝大多数是应用型人才,研究性大学也要培养经世致用的应用型人才。高校要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迅速,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尚需进一步转变,尤其需要切实建立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这一要求应可检查、可评估,最好落实到责任主体。要分类规划、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评估。可借鉴美国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总体规划(包括作为一流研究性大学的10所加州大学,作为应用本科的23所加州州立大学和作为服务社区的108所社区学院)和世界其他国家相关经验,规划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规划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规划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分类推进我国高水平院校建设,促进学校在各自的定位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追求卓越。

以个人学习账户和学分累计认证转换为基础,构建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多年以来,我们期盼能通过我们的教育体系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让学习者有多次选择机会,让青少年有多种成才机会,是教育体系灵活开放的重要体现,也将为全面素质教育实施提供宽松环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学分并非一个新概念,但需要进一步夯实学分作为基本教育单元的学分制管理制度设计。有了这样的制度设计,建立了个人学习账户和学习成果累计、认证、转换制度,制定国家资历框架、学习成果框架及标准体系,学习者就可以弹性学习,方便选课走班及选课走校;有了这样的制度设计,就有利于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有利于拓宽终身教育渠道,有利于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有了这样的制度设计,学习将成为“学习超市”;教育将可以“量身定制”。这也就是人性化、个性化、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体系。需要说明的是,教育体系相互沟通衔接,这是“桥”的建设,并非是合为一条路,也并非同质化。例如中职高职衔接,给学习者以进一步的成长空间,但要防止中职职业教育属性的流失。各级各类教育各有其使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

互联网+教育和线上线下相结合为契机,构建泛在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从1972年的富尔报告、1996年的德罗尔报告到去年的《重新思考教育》乃至《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终身学习日益成为当今时代和国际社会的重要共识。如何使终身学习从概念走到现实?信息化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当今世界,信息科技飞速发展、一日千里。《互联网时代》电视片中有句话,“理论上说,世界上一门课只需要一个老师”。这当然是在理论上说,但也说明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优质资源的大规模共享成为可能,通过信息化,它的受众没有了边界,从繁华的城市到偏僻的乡村都有可能。加上现在更优的数字化能力,更高的数字存储能力,更快的数据传输能力,更强的数字接收能力,实实在在地标志一个数字学习时代的到来,即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泛在学习时代,也就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信息化让教育终身化成为可能,让学习型社会成为可能。而且,它同时可实现扩大教育机会、提高教育质量和降低教育成本三重目的。从更深入、更具体的意义来看,真正的高品质的教育信息化必将带来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变化。“互联网+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将原来的平面资源变成数字资源,不是简单的教材搬家,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形成多媒体、交互式、个性化、自适应、学习者中心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信息化让每个孩子都坐到了教室的第一排。

                                (本内容来源于《中国教育报》2016年3月23日第5版)

上一条:我心中的理想大学(刘道玉:2016-05-13)
下一条:世界一流学科的中国标准(周光礼:2016-02-1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