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十分重要的改革发展热点领域。基于对大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长期研究与分析,从时代导向、问题导向来思考问题,系统性总结归纳了这类学校普遍存在的11个实际问题。把握这些问题,对这类学校抓住时代机遇,找准自身存在的问题,从学校层面积极应对,抓准发展战略切入点,后发先至,快速发展,作出高质量贡献,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意义,对其他类型高校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建设;问题;高质量发展
发现问题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与基础,要科学引导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或创建应用型,就得先弄清楚这些学校发展面临着哪些具体问题。总体来看,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起步晚,绝大多数底子薄、条件差、基础弱[1]。具体来看,这类学校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需要具体分析,把问题认识清楚、把握准确,如此提出的对策针对性才强,实践行动也才能取得更高的实效。本文基于对大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长期研究与分析,从目标导向、时代导向、问题导向来思考问题,系统地总结归纳了这类高校在学校层面应积极面对的普遍存在的11个实际问题。把握这些问题,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具有针对性和机遇性价值,便于这类高校找准目标、找准问题、解决问题、后发先至,全面实现内涵式发展,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对其他类型高校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时至今日,世界高等教育已经有近千年的发展历史。纵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12世纪在意大利和法国出现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或高等学府。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态势中我们不难看出,高等教育促进了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进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没有强大的高等教育,国家就缺乏发展的基础,就缺乏国际竞争力。这也就是有些强国、大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相对地位下降而有些原本弱小的国家却能迎头赶上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我国大力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积极构建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新时代的中国正在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需要率先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2]应用型本科教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规模和数量越来越大,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力量和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是从1895年创办北洋大学堂才开始起步的,在短短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有过失误和停滞,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9年之后,才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我国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发展迅猛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有力支撑作用还任重道远,同时还需要解决完成自己的使命任务必须面对的很多具体的实际问题。
(三)我国高速发展中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许多问题
目前,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范畴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指1999年以来新建的本科高校,已经公布正式成立的有724所学校;另一种是指非博士培养单位的本科高校。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自2017年起每年发布应用大学排行榜,列入应用大学排行榜的本科高校的标准是“非博士培养单位”, 2017年列入排行榜的共计887所高校[3]。不管是哪一种观点,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原有本科高校的数量。但是,这类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成效与国家、地方及社会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我们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研究得还不够,还面临“如何管好这类学校”“如何办好一所这样的学校”“如何把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品牌”等许多问题。通过对大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实践与现实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本文概括总结出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层面需要面对的11个实际问题。
(一)价值属性发展不平衡,协调充分性不够
价值属性与办学理念息息相关,与办学实践、校园文化紧密相连。高等教育的价值属性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价值属性也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使命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与充实。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所共有的生产力价值属性、人文价值属性和社会价值属性,同时我们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产业价值属性也越来越突出。
应用型本科教育这四个价值属性中,生产力价值属性主要是指实现人类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解决人类更好生活的问题。目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生产力价值属性的功能实现得较好,其从生产力角度有力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普遍重视。人文价值属性主要是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成为现代文明人,其核心是平等观,强调人不分高低贵贱。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支撑强国的持续性根基。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文价值属性的发展还没有跟上新时代的要求,与平等观、现代公民观尚有差距。社会价值属性主要是指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社会的安全稳定有序,其核心是现代文明法治观。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在这方面的作为与社会现代化的要求还有差距。产业价值属性是指高校作为一个社会存在,其存在的价值与其他社会存在之间的必然关系和绩效评价,是因整体功能上的对作为的高质量、高水平追求而产生的。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越高,其产业价值属性也就越明显。在这一点上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追求与现实表现还存在较大差距。高等教育是服务业,特别是对于追求应用特质的高校而言,其产业价值属性是不可回避的,主要体现在管理绩效追求、育人绩效产出导向上。
上述四种价值属性应是有机的整体,协调平衡才是好的教育体系。当前这四种价值属性之所以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因为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国家发展变化巨大,教育总体发展快,高等教育快速步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但高等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还没有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导致内外发展不协调,这是正常现象。协调是内生的需要,创新才能跟上时代、服务时代。根据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奋斗目标与未来发展要求,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使人的全面发展与高等教育强国相协调,必须按照新理念来统筹这四种价值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
(二)办学定位变动频繁,持续性不够
国内外对高等教育基本特点的规律性认识是,在定位正确的基础上,一所高校只有保持定位的持续性,才能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才能成为强校。从历史角度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同时近百年里我国社会发展曲折动荡,社会发展速度很快,而一所高校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也会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恢复高考以后,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再到普及化阶段,发展时间短,阶段变化大。高等教育这一跳跃变迁的历程直接影响着高校办学定位的持续稳定性。此外,人为因素也会影响高校办学定位的持续性。对于一所高校而言,领导班子变化是正常的,但是随着领导班子发生变化,办学定位通常也会发生变化,这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潜在的特征。这就造成了现代大学制度未能得到很好的长期实践,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持续性高质量发展。同样办专业也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规律要求办学必须要有持续性,要有定力。
(三)办学急功近利,静心办学、精心育人不够
高校必须始终明确自身所肩负的使命,坚持“育人为本”,要以学生为中心办学,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中心评价教育,在办学过程中要始终牢记这一根本,静心办学、精心育人。不能静心办学,就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就不能打造品牌专业。
曾经贫穷落后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功利性追求一度盛行。这一急功近利的心态也对高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家在专业评审、个人职称评审等方面的导向以及高校教职工中出现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倾向,使得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对自身不能作出准确的角色判断和定位,盲目追求市场热点办学,随意开设专业,临时拼凑课程,脱离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条件和客观实际。这一问题在学校层面是客观存在的。
(四)办学“同质化”严重,多样性不够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基本普及化阶段并继续发展,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转变。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意味着高等教育开始成为其国民的基本需求,高等教育开始成为国民职业生涯的“基础教育”。当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到高级阶段,引领国家发展的一定是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而不是单一的“同构化”高等教育[4]。高等教育不多样,就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快速进入大众化阶段再迈入普及化阶段的过程中,一些高校未能实现真正的转型,处于“身体”进入普及化阶段而“思想”却停留在精英化阶段的状态,出现了办学“同质化”问题。这些高校忽视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历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服务域等办学影响因素,盲目模仿跟随甚至照抄照搬其他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培养目标、组织架构、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失去了本校应有的特色,培养出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雷同。
(五)“粗放式”发展较为普遍,严规格不够
从人的成长过程来看,历经种种锤炼的人更有可能成为有能力、敢担当的人才,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随着普及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与精英化、大众化阶段相比,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变得相对容易。“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这种情况客观存在。高校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质量标准弱化,学生怕严,教师不敢严,有的教师甚至没能力严,放松课程考核,导致“水课”出现。有的高校为了确保较高的毕业率和就业率,还放松“出口”管理,人才培养标准变得模糊。这一“过程粗、结果松”的粗放式管理直接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因此,高校需要着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广泛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把沉默的、单向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让学生主动地“走进教室来,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争论多起来”。
(六)办学“内向性”仍然根深蒂固,与社会融合发展不够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是“应用”,应用就必须与社会合作,融合发展,不开放融合就不是真正的应用型。应用型本科高校只有与产业、行业、职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才能实现高水平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系统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的状态,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高校是“象牙塔”,培养出来的人要做“人上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受这一思想影响较重,对产教融合、行教融合、职教融合、社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认识不到位,对教育的使命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不清晰,在与社会融合发展上,形式主义、本位主义严重,没有足够的能力面对社会的考验,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学校教育工作者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时代呼唤方面的努力也还不够。
(七)时代方位认识不清楚,学校发展使命方位准确性不够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扑面而来,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世界不断变化,教育也必须随之改变。高校只有置身于经济社会发展潮流之中,才能突破资源供给瓶颈,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所高校不能忘记其设立时的使命。应用型本科高校因地方需求而生,因地方需求而盛。若对时代方位认识不清楚,就会在发展过程中走弯路,就有可能抓不住时代机遇,无法完成自己的使命。当前,一些高校办学定位上存在的问题是对社会和自身使命认识不清楚,在发展方位上对所生、所在、所长、所兴认识不够,不主动适应时代变化,不主动瞄准服务域。所生乃自己之根,所在乃自己之命,所长乃自己之路,所兴乃自己之机,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精准找到自己的服务域和功能域。
(八)宏观和个体分不清楚,发展目标定位精确性不够
高校办学定位不精确,就没有高校对社会的高质量、高水平贡献与支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就要系统回答“为谁用、为什么用、用什么、怎么用、用的结果怎么样”[3]这五个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要回答这“五个用”的问题,就要有效区分宏观和个体的标准。
应用型本科高校有着不同的办学历史背景,原有的办学模式并不相同,各有特色,但为了追求“高、大、全”,很多高校放弃了自己已有的办学特色,照抄别人的东西,一样的定位、一样的模式,变成了照抄的完美主义者,而不是从实践中去探求自己的目标定位。即使有些高校没有照抄照搬,也存在定位不具体、定位泛化、定位不客观等问题。这就造成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五个用”不到位、不成体系,更不精确。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精准定位就必须明白自己怎样满足服务域的迫切需要。
(九)学校内部理念、思想、定位不统一、不具体,工作机制合力不够
一所高校内部若无合力,就不可能跨越发展,就不可能新兴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多数为1999年以后新建的,这些高校及其教职员工的组成多元、来源多元、经历多元、思维多元。由于三段高校认识并存于社会现实中,三段思维并存于这类学校的教职员工中,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职员工来源多元化,其思想交汇、人员交汇相对更复杂。关于学校新发展目标的思想认识,短时间内难以高度统一,新目标实现难度大。这类学校升本后,因规模扩张的需要,引进了大量新教师,但新进的教师容易按照自己原有的经验和思维模式行事,短时间内很难真正融入学校。而原来的教职工容易缺乏包容性,很难与新进的教师共同谋划学校该如何提升、新兴崛起、有新作为。此外,各类教职员工间形成了各种复杂的关系,不同关系群体在开放包容上有差距,有时候还存在相互抵制的问题。
对于部分高校而言,升本后容易只顾谋求学校自身的提升,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忽视经济社会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忽视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忽视高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高校内部即使有关于理念、思想、定位的统一的文字表述,但也缺乏统一的认识,更没有形成赖以提升合力的工作文化、工作机制,存在不统一性、无协力性。
(十)改革创新、抢抓先机、勇于探索的担当精神不够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等教育强国要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先行实现,高等教育不是适应新时代的问题,要赢得新时代,最重要的是要有领跑新时代的能力。”[4]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使命任务目标更高、任务更重、需要更迫切。
党和国家提出建设人才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战略任务,以及“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倡议与目标,这些都是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教育部也指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势在必行,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这又给高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抢抓发展新机遇,有为有位,实现后发先至。
在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的今天,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解放还远远不够,应对新挑战能力不足,把握新机遇意识不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能勇敢地面对新时代和新任务,同时也不面对、不认清、不承认自己。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后的本科教育,在解决自身应用型本科教育怎么办问题的同时,还要面对高等教育更加普及后学校在大的教育系统中怎么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若总是盲目与原有本科高校去比较,就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办出特色。二是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后发优势。新时代,新兴高校的后发优势在于没有改革的包袱,这类学校应该抓住这一优势。当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敢抢抓新机遇,没有勇于乘势而上,没有表现出“旱路不通走水路、水路不通走山路、山路不通开新路”的勇气,总是认为在路径上应该走原有本科高校的发展道路,简单复制原有本科高校的办学思想、理念、方法、技术、模式等,创新不足,担当精神不够。
(十一)教育信息化与新时代要求差距较大,系统性、有效性、先进性不够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以下简称“大、人、网、云”)等技术发展迅猛,深刻改变了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并深刻影响着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已经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并在信息化建设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新时代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许多高校尚未将“大、人、网、云”融为一体,模块构建分散,教育信息化缺乏系统性,教育信息化服务教学、科研、管理的能力不强,未能真正有效服务师生。同时,受到资金、高端研究人才短缺等因素的影响,信息化建设超前领先不够。
三、以“九个坚持”为根本遵循,不断提高立德树人成效
“提高立德树人成效”是我国高校共同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办好高等教育,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立德树人”是高校的共同任务和基本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扎根我国大地,突出中国特色,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成败的基本准则。高校作为实践主体,其工作重在成效而不是口号。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发展,无论在内涵建设还是在立德树人成效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这类高校大多数基础差、底子薄、队伍弱;同时,随着我国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经济越来越活跃,大量涌入的西方文化与思想以及经济利益至上的思想对高校产生了巨大冲击;此外,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也未能完全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求。上述种种因素使得当前很多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与党和国家对高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关于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答案,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作出了“九个坚持”的根本性回答。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正确认清这一根本问题的基础上,要不忘自己的初心与使命,以“九个坚持”为根本遵循,同时,还要深刻地回答好“为谁用、为什么用、用什么、怎么用、用的结果怎么样”[3]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坚持办学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效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效推动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一体化”育人体系建设,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真正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任务。
上述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内涵建设方面的11个问题,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与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有认清问题、找准问题、承认问题、坚持时代导向分析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并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抓住时代机遇,找准发展战略切入点,才能实现后发先至的追求,才能快速发展,作出高质量贡献。
[1]陈小虎,聂影,冯年华,等.新兴应用型大学创建之金陵科技学院“十新”实践与探索[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 :1-5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8-05-03) [2019-02-20].
[3]陈小虎,黄洋,冯年华.应用型本科的基本问题、内涵与定义[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4) :1-5, 28
[4]吴岩.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新形势[N].光明日报, 2017 -12 -19(13)
(选自《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