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

理论热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 > 理论热点 > 正文

中国教育在线: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发布日期:2020-06-10    作者:     来源:     点击: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印发 把课程思政从课程要求转化为政策实施表和行进路线图

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近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于6月8日组织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进行全面部署。

一个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教育部此次出台《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把课程思政从工作要求转化为政策实施表和行进路线图。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当前,高校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未能很好形成育人合力、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纲要》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看来,“这一表述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高等学校育人工作中价值、知识、能力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深入地阐述了课程思政最为本质的内涵,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立德树人的工作中,价值比能力和知识更加重要;价值塑造是育人工作的第一要务,要将价值塑造的成分有机地融入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之中;要充分发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做到春风化雨、沁人心田,切实达到育人成效。”在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看来,“课程思政建设是‘三全育人’整体格局下的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只建几门课的样板房工程,要按照所有课程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负有育人职责的‘两个所有’要求全面建设。”

三个重点:紧抓“主力军”“主战场”“主渠道”

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8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影响自己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一位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决定着课程思政建设能否取得实效。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需要着力加强“五个注重”,即:注重能力提升、注重合作交流、注重示范引领、注重资源共享、注重理论研究。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依托。如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实?第一,明确教学内容重点,每位教师、每门课程,结合各自学科专业的特点,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第二,科学设计教学体系,落实高职、本科国家教学标准和学位基本要求,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分类落实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实践类课程不同类型课程的建设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第三,分类推进课程思政。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文史哲类、经管法类、教育学类、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艺术类等不同学科专业的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思政建设要在课堂教学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落地落实,将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教育元素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能够真心感受到、切身体会到。一方面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一方面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正如湖南大学副校长李树涛所言,“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但这些思政资源不是直接显露在课程内容之中,而是蕴含在各个知识点的背后,隐含在科学理论的深处,需要教师主动去发掘、加工和利用。”

四个统一:让思政元素从专业课程中自然长出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坚持“四个相统一”。一是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体化推进;二是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既形成“惊涛拍岸”的声势,也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三是坚持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既加强顶层设计协调推进,也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四是坚持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相统一,及时总结经验、选树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在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马小洁看来,专业课程的专业性使其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要激励和引导专业教师积极围绕如何将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政育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主动开展思考和实践,不断丰富课程思政内涵、不断提升课程整体质量,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只有让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本课程中自然长出,与专业知识、专业精神相得益彰、合而为一,才能真正彰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润物无声的效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赵罡认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代的关键跃迁”。

佳木斯大学校长孟上九认为,“贯彻‘四个相统一’,要处理好‘食材’与‘食盐’的关系。‘食材’与‘食盐’如同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食材视之有形、食盐品之有味。课程思政追求的境界是‘吃盐不见盐’。专业课教师如同‘大厨’,要拿捏好‘火候、口味’,烹制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餐’,以专业课程之体载思政育人之魂。”

原文链接:

上一条:马陆亭:高等教育要面向两个大局助力双循环
下一条:潘懋元: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内涵与样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