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

理论热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 > 理论热点 > 正文

周光礼:大学评价必须超越指标

发布日期:2020-10-29    作者:     来源:     点击:

双一流建设存在一个悖论。一方面,作为国家千亿工程双一流建设需要进行社会问责与项目评估,需要寻找国际可比指标。因为脱离国际标准另搞一套,是永远不可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个国家的大学是与一个国家的文化模式相适应的。从逻辑上来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大学不具有可比性。我们如何衡量一所大学的办学成绩,如何确定中国大学在世界的坐标,如何评判双一流建设成效,教育评价这把尺子至关重要。长久以来,中国大学始终被缺乏合理、准确、系统的评价标准所困扰,各种国内外的商业机构高举量化评价的大旗,以文献计量方法建构各种洋标准”“洋指标”“洋名次,给中国大学乃至全球大学产生巨大的社会和舆论压力。实际上,一切教育评价都是主观的。在此,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世界大学排名的特点和弊端。

1. 重规模,轻质量。世界大学排行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大学规模和数量指标,轻视大学内涵和质量指标。无论是ESIU.S. News还是THEQS,无一例外都重视大学组织的规模和整体水平,对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效率关注不够。这些世界大学排名均强调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大学学科齐全,这实质上是一种以数量取代质量的不良倾向。作为发达国家话语权的载体,世界大学排名推动了西方大学概念的全球扩散。这些大学排名奉行一套西方研究型大学的逻辑: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拥有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需要一支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建设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必须坚持3A原则(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术中立)。这种大学逻辑在世界大学排名的导向下,迅速向全球扩散,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黄金标准。其实,这只不过是西方精英大学的理念和意识形态。中国传统的大学概念与这种大学逻辑是不同的。中国传统的大学概念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重视立德树人的人文主义教育,二是强调教育与政治交叉融合。过于强调这种国际标准容易导致全球大学趋同化,不利于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不利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2. 重投入,轻产出。由于大学办学质量难以测量,世界大学排名机构流行用投入指标代替产出指标,最荒谬的是用生源质量代替毕业质量,用高考分数代替人才培养质量。其背后的逻辑是:投入多,有质量;投入少,没质量。在这种逻辑的影响下,中国大学评价高度关注生师比、生均图书资料、生均校园面积、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办学经费等,其结果是把中国大学导向成本最大化的办学路径。其实,成本最大不意味着办学质量最高,铺张浪费办不成世界一流大学。值得指出的是,投入指标只能反映大学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的资源供应水平,充其量只能决定大学组织的正常运转,只是大学实现卓越的条件。根据大学评价的柏林原则,大学评价必须坚持产出导向的原则。也就是说,大学评价指标应尽可能选择产出指标而非投入指标。因为投入指标只能反映大学的一般情况,产出指标才能提供大学声望和质量更为精确的评价。基于此,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要优化结果评价、探索增值评价。

3. 重科研,轻教学。现有的世界大学排名基本上是以科研为导向,科研成果的权重是最大的。其中,ESIU.S. News只有学术发表一个指标,科研权重占比100%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有5个指标,与人才培养有关的指标只有一个(占比10%),科研权重占比90%THEQS,科研权重占比超过60%。这背后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科研成果较人才培养更为显性,容易从量化的数据当中进行排名;二是科研成果的数据获取与处理较为容易,而人才培养指标缺乏国际通用的衡量单位。在这些世界大学排名的导向下,中国双一流大学热衷追逐学术GDP,出现严重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当前中国双一流大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科研与教学不能有效整合共同支撑人才培养,严重背离大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85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大学才是世界一流大学

4. 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社科。现有的世界大学排名几乎都是基于科睿唯安的Web of Science和爱思唯尔的Scopus数据库,这是两个科研数据库。其中,ESI根据SCISSCI论文的分布,将学科分为22个。在这22个学科中,自然科学占20.5个学科,人文社科仅占1.5个学科。在自然科学中,医学和生命科学学科约占一半以上。ESI以其数据的客观性受到中国一流大学的普遍追捧,以至于在中国高教界衍生出一系列似是而非的办学理念,如没有医学院的大学不是世界一流大学“ESI是评价世界一流大学的可靠标准。在这种错误导向下,中国大学乃至全球大学中出现了一个令人忧思的现象,即大学开始裁撤人文社会学科,因为人文社科对大学排名贡献不大。在我国140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有40所大学表示近期要新建医学院。大学人文社会学科的萎缩带来两个严重的后果,一个是大学的道德领导能力大大弱化,大学已经不能站在道德高度引领社会、批判社会;另一个是大学立德树人能力大大弱化,目前全球大学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德育普遍边缘化,大学的组织目标、工作方式、评价体系均不支撑大学德育。

近期双一流建设高校自评结果表明,中国已经不缺乏指标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根据国际可比指标,许多大学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数据居然在很多方面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国外对标大学,欣喜之余纷纷宣布自己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但社会对此并不认可,这是因为指标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不是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是文化意义上的。所谓文化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就是一所大学的理念和制度能够给其他国家、其他文明带来实质性的启示,为其他国家的大学所认同、所模仿。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评价必须超越数量指标,注重大学的精神与灵魂、文化与内涵。

(周光礼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上一条:朱之文:用科学的教育评价引领推动教育现代化
下一条:马陆亭:加强高等教育评价方式的改革探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