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

省内政策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法规 > 省内政策 > 正文

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22-06-14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我省教育科研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陕西教育现代化2035》,以及《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主要成绩

1.学术机构逐步建立。“十三五”以来,随着“科教强省”建设战略的实施,我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意识普遍加强,教科研院所和高校纷纷建立了STEM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人工智能与教育应用研究中心、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中心、延安精神与红色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乡村基础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等一批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的研究机构,这些学术研究机构的建立,为繁荣我省教育科研事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支持和重视教育科研良好风气日益浓厚。

2.骨干体系基本形成。“十三五”期间,我省按照“整合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建设教育科研骨干体系,服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积极建设教科研骨干体系。截止目前,我省已建立起教科研五大骨干体系。一是建立了包括2个国家级实验基地、11省级实验基地、50所示范学校、500所实验学校的“校本教研骨干体系”。二是建立了由35个科研兴校明星教研室、229所明星学校、300名明星校园长组成的“科研兴校骨干体系”。三是建立了由安康市旬阳县、渭南市临渭区、榆林市横山区等实验区组成的“课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骨干体系”;四是建立了由73所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项目孵化校(园)组成的“教学成果孵化研究骨干体系”。五是建立了由119所陕西省STEM教育领航校、种子校组成的“STEM教育研究骨干体系”。这些骨干研究体系的建立,有力推动了全省教育科研事业优质化、高质量发展。

3.教育科研队伍逐步壮大。“十三五”期间,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支持下,在教科研部门共同努力下,我省教科研队伍逐步壮大,专兼群相结合的教科研队伍基本建立。一是形成了一支3000多人的专职教科研队伍。二是组建了一支人数众多、实力较强的兼职研究员队伍。三是建立了由188个教学名师工作室、1042个学科带头人工作坊、3000多名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为主体的“三级三类骨干教师研究体系”。四是遴选并组建了一支500多人的省级教育科研项目和成果评审专家队伍。教育科研队伍不断壮大,为我省教育科研工作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科研项目立项数量逐年增多。五年来,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积极实施课题带动战略,以课题研究为抓手,鼓励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稳步推动教育科学研究事业向纵深发展,逐渐形成省市县校四级课题申报、评审、管理体系。“十三五”期间,我省共设立省级规划课题3271项,为历次五年规划最高。除此之外,省规划办还与省教育厅相关处室联合,针对省内教育领域热点焦点问题,设立基础教育重大课题、骨干教师培养课题、教科研扶贫课题等专项课题。五年间共设立重大招标课题68项,专项课题十余批次1000余项。各市区也普遍设立市级教育科研小课题,在市域内形成规模效应,有效推动区域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5.成果转化率大幅提升。为了让教科研成果真正服务教育实践和决策,省规划办在“十三五”期间组织开展了第十届、第十一届全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工作,评选出获奖成果446件,其中,21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基础教育重大项目中,规划办要求每个课题成果都要草拟相关政策文件,以便课题成果直接为教育行政部门应用。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省基础教育重大课题48%的研究成果被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采纳,转化为教育政策和改革方案,为全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6.管理制度日臻完善。“十三五”期间,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对《陕西省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课题结题鉴定程序和成果鉴定标准》《课题中期管理要求》等管理规程进行了修订,保证了课题研究和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各市县教科研管理机构也都普遍制定了较为科学的管理制度,从机构设置、常规管理、工作评估等方面,对教科研管理机构提出了明确要求和量化考核细则,使教科研工作基本做到了有章可循,推动全省教科研工作逐步向规范化、科学化迈进。

(二)存在问题

1.服务行政决策意识不强。教育政策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对影响陕西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关注不够,为教育决策服务的意识不强、能力不够、水平不高。

2.高质量研究成果相对缺乏。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教育科研成果数量较少,能够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精品力作相对缺乏,跨领域、跨学科、跨系统的研究选题和成果几乎没有。

3.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建设工作相对滞后,科研力量整体薄弱,能够承担综合性研究的人才偏少。科研人才培养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实效性不够。

4.规划管理水平不能适应发展需要。教育科研规划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管理队伍力量薄弱,成果宣传推广机制不够完善,管理信息化水平需要提升。

(三)机遇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起步期,也是我省教育事业步入现代化征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重要历史时期,教育科研工作迎来难得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挑战。从教育科研发展政策环境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也为教科研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怀进鹏部长在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指出,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是坚持党的理论品格和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探索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教育部就教科研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两个政策文件,从目标任务、体制机制、条件保障、队伍建设等方面,对新时代教育科研事业发展进行了整体规划,为教育科研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政策支持。从教育科研发展时代背景来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我国加速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兴起的背景下,教育功能、教育形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都发生着巨大变化,迫切需要教育科研回答随之而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陕西教育发展情况来看,“十四五”期间,我省将重点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这些都需要教育科研探索规律、破解难题、引领创新,研究如何创新发展方式、建立健全多层次教育体系,为陕西教育强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咨询。鉴此,全省教科研系统要抢抓发展机遇、强化使命担当、紧跟时代潮流、服务教育发展、争取战略主动,不断提升教育科研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立足国情省情,遵循教育规律,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养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将服务党和国家一系列重要教育政策实施、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作为重要使命,积极组织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使教育科研系统成为创新教育理论的“思想库”、服务教育决策的“智囊团”、推动教育改革的“设计师”、引导教育舆论的“宣传队”,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党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把举旗定向作为教育科研工作首要问题,善于从政治上把握研究方向、校正学术立场、审视科研成果。积极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主动讲好中国教育故事。

2.坚持人民立场。深入研究和把握人民立场在教育研究中的内涵要求,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想问题、谋对策,持续开展教育满意度调查,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教育关切,使教育科研更加贴近和满足人民需求,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言献策。

3.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扎根陕西大地搞研究,以陕西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主攻方向,引导教育科研人员围绕全省教育教学实践面临的热点难点,聚焦陕西教育改革发展重点工作,开展政策咨询研究、实践应用研究、科学实验研究、实地调查研究,使教育科研成为推动实践创新的第一驱动力。

4.坚持服务发展。聚焦政府关心、社会关注、人民关切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找准突破口,开展创新性研究,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理论支撑和智力贡献。着力在落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改革资源配置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考试招生制度和评价体系综合改革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5.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弘扬科学精神,推动形成求真务实、严谨治学、担当作为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民主和谐、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三)发展目标

按照我省教育现代化总体部署,力争经过五年努力,重点打造一批新型教育智库和高水平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科研队伍,催生一批拿得出、叫得响的高水平教育科研成果。教育科研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更有活力,组织形式和研究方法更加科学,科研成果评价更加合理,原创研究能力显著增强,对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贡献度明显提升,科研氛围和支持环境不断优化,本土性、原创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具有陕西特色的教育科研品牌初步形成,教育科研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1.服务决策水平显著提升。以服务教育决策为宗旨,围绕陕西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开展的前瞻性、全局性、指导性研究进一步加强,咨政建言和导引实践的功能充分发挥,服务教育决策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政策研究课题立项数量和成果奖励力度不断加大,决策咨询研究优势初步形成。到2025年,建立8-10个省级教育决策咨询中心,为教育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2.协同创新能力全面增强。以各级教科研单位为核心,以高等院校教育研究机构、群众学术团体、各级各类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为主体的教育科研网络体系基本建立,各层级、各领域研究组织协同合作良好态势全面形成,教育科研工作自主权、创造力得到较好激发,在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育实践等领域创新成果数量质量显著提升。到2025年,建立起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以研究项目为纽带的协同创新中心30个,合力推进我省各类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创新。

3.科研骨干体系基本健全。科研兴校明星校园、明星教研室、明星校园长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领军人才、教育科研学术带头名师、青年优秀学者等不同梯队骨干队伍基本建立,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等领域的学科研究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25年,全省遴选科研领军人才、教学研究名师、青年优秀学者等三类教科研骨干各100名,初步形成一支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育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在高校、县区、教育研究机构等层面,评选命名学科科研基地30个,建立一支在学科专业研究方面能够拿出高水平成果的研究团队。

4.管理体制机制日趋完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科研工作重视支持和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科研管理改革系统推进,发展方式不断创新,管理体系基本健全,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研究经费数量逐年增加,信息化管理数据平台基本建成,教育科研生机与活力显著增强,宽松、自由和民主学术环境全面形成。到2025年,省市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能够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成立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并在教科研单位设立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日常规划管理工作。

5.科研成果质量整体优化。教育科研工作者质量意识、精品意识逐步确立,课题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各级各类科研课题成果质量不断提高,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全面增强,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学一线推广数量和比率逐年增加,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家教学成果奖的获奖数量与获奖等次取得突破。到2025年,全省评选省级精品课题成果100个,培育产出国家级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10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20个,让这些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

三、研究重点

(一)基础教育领域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办园体制、办园标准及保教质量研究;农村及边远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途径研究;学前教育机构保教质量评价研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式研究;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机制和管理模式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制管理改革研究;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研究;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研究;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设施设备标准化配备和定期更新机制研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研究;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研究;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评价研究;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策略研究;高中阶段职普融通方式研究;陕西省高考改革问题研究;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体质健康标准研究;城乡一体化学校布局建设、师资配量、经费保障、督导评估等机制研究;中小学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项目式学习方式研究;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研究。

(二)职业教育领域

基于陕西重大经济发展战略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层次、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协调研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研究;中高职科学定位、合理分工和协调布局研究;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理念、制度和模式研究;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理论和实践研究;职业院校产教融合、集团化办学实践研究;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优化研究;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学校办学模式研究;基于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究;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互通机制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研究。

(三)高等教育领域

依法治国背景下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研究;高等教育优化布局研究;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优化和培养机制创新研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研究;高等教育教育国际化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及教师学生发展研究;多样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究;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研究;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学生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保障激励机制;高等教育科教融合、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中西部地区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专业建设研究;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研究;适应区域和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规划布局研究;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建设研究;普通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评估研究;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研究。

(四)继续教育领域

覆盖人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满足社会不同群体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研究;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终身学习激励机制研究;建设覆盖城乡、开放便捷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研究;职业导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学历继续教育和社会生活教育研究;社区教育途径、方法、内容和网络建设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研究;学校教学资源向社会开放途径方式研究。

(五)民办教育领域

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研究;民办学校差别化扶持和规范化管理政策研究;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控对策研究;民办教育办学质量监控研究;民办学校退出机制研究;民办教育党建研究;民办教育规范发展问题研究;公参民学校转公之后的发展问题研究。

(六)特殊教育领域

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问题研究;融合教育实施方法、途径及策略研究;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研究;提高特殊儿童融入社会能力及其教育策略研究;医教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特殊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七)家庭教育领域

家庭与学校合作教育机制研究;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实施策略研究;家校合作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策略研究;学校、家庭、社会合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幼儿园、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策略研究。

(八)思政教育领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途径方式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方式研究;立德树人途径和方式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模式和方法研究;学生社会诚信、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总结推广研究;德育课程内容、方式方法和管理机制研究;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爱国主义教育途径方式研究;新时代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研究;学校文化育人体系建构研究。

(九)体育艺术教育领域

健康学校建设策略研究;新时代体育教学改革研究;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年报制度研究;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民族体育项目进校园研究;课堂教学、校园文化、课外活动和特长培养四位一体艺术教育模式研究;艺术教育网络资源建设研究;优秀艺术后备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研究;社会主义优秀文化教育研究;青少年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培育途径研究。

(十)劳动教育领域

劳动教育立德树人价值研究;大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和方式研究;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进行劳动教育的实现方式研究;劳动教育有效融入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策略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研究;劳动教育价值取向研究;推动劳动教育有效开展的体制机制研究;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培养研究;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实践研究;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研究;劳动教育支撑保障体系建设研究;学校劳动教育教室标准化建设研究;基于劳动实践的知行合一教育方式研究;中小学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方式研究;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学业考试问题研究。

(十一)教师队伍建设领域

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和机制研究;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师德监督机制研究;区域教师统筹配置与跨区域调整制度机制研究;开放、协同、联动的教师教育体系研究;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与改革研究;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与校长队伍专业化发展研究。

(十二)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领域

习近平新时代教育重要论述研究;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体系构建与评价指标研究;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主要特征与评价标准研究;大中小各学段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方式研究;教育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途径研究;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教育治理机制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人工智能环境下教育服务供给和管理方式创新研究;教育现代化保障机制和协同推进方式研究;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研究;政府、学校、社会依法共同参与教育治理的保障制度研究;基于全学段、全过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方式研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与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研究;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教育督导体系建设研究;第三方专业机构教育评估监测制度改革研究;区域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中小学“五项管理”政策落实情况及对策研究;推动县域普通高中可持续发展政策机制研究。

(十三)教育信息技术领域

现代远程教育、仿真实训、网络课程开发、互联网技术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教育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撑平台建设研究;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信息化发展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教育+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化教育资源与学习环境建设研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培养方式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新型教学方式研究;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研究;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研究;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途径方式研究。

四、工作任务

(一)建设新型教育智库,提升教育科研服务决策能力

依托研究基地和研究团队,建设全方位、高水平教育智库。以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为引领,集聚全省力量打造教育科研智库,提升教育科研服务决策能力和水平。

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按照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和注重实效原则,完善竞争入选、定期评估、滚动发展、动态管理办法,以及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建设研究领域较为全面的研究基地体系,并以研究基地为基础,建立若干有较大影响的教育智库。做好围绕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重点难点问题的重大课题研究工作,积极服务教育决策。加强教育发展形势分析研究,围绕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等领域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及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形成系列研究报告,为行政决策提供全面科学的基础数据。

实施教育智库建设计划。组织研究基地、研究团队及其他方面的专家组建一批教育智库。省教科院围绕服务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重点工作开展智库建设;各地市、高等院校围绕解决本地区、本单位及行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智库建设。强化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围绕立德树人、提升质量、内涵发展、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等开展研究,形成系列咨询报告,为教育决策提供有针对的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重点在立德树人、提高质量、创新创业等方面开展专项研究。做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研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研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研究、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研究。除此之外的其他领域,要围绕《陕西教育现代化2035》《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部署开展相关研究。

(二)注重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增强教育科研服务实践能力

实施优秀成果评选和推广计划。提升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科学性、实效性,做好优秀成果评选和转化推广应用工作。进一步完善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机制。注重解决一线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小微课题研究。强化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试点工作。完善教育科研成果推广机制,搭建成果转化交流平台,制定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和奖励措施,提高成果转化率。发现、总结、转化一批来自教学一线、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教育科研服务教育教学、引领教育教学发展水平。引导市县、学校做好特长特色培育工作,不断总结区域或学校发展特色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

(三)加强科研骨干队伍建设,提升科研工作者素质和研究能力

探索建立兼职研究员制度、人才培养培训制度和青年科研人员培养制度,培育研究特色和优势领域。建立教育科研人员挂职锻炼和访学制度,鼓励教育科研人员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挂职锻炼,到高等院校和教育科学研究机构担任访问学者。

实施教育科研人才培养计划和研究团队建设计划。加强人才培养,形成教育科学研究人才梯队。组织各市县、院校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遴选培养教育科研领军人才、教育科研学术带头名师、教育科研青年优秀人才,以及中小学科研型校长,使之成为教育科研中坚力量,成为教育智库服务主体。

实施人才分层次培训计划。多方面争取资金开展省级培训,注重一线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培训一线教师和高层次骨干人才,实行“订单式”教育科研培训模式,组织开展“科研入校”活动。

完善科研人才管理制度。建立教育科研人员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教育科研机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研究和管理人才,对不胜任的人员及时调离相关工作岗位,提升教育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出台并实施“重点项目兼职研究员”制度和“硕博生兼职实习”制度,把教育科研项目与研究生培养结合起来,构建人才培养和资源共享机制。

(四)加强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提升全省教育科研规划管理水平

按照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要求,转变工作方式,发挥各市县规划办、高等院校科研管理机构积极性,强化监督,提升科研管理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

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加强各级教育科学规划办与教科研机构分工协作,充分发挥专职教研、科研工作者专业优势,由其承担教育科研业务指导工作,提升专业指导水平、覆盖面和实效性,充分发挥专业研究机构引领作用,使其研究与管理工作有机结合。

加强教育科研开放合作机制建设。结合教育科研基地、团队建设和教育智库建设,构建教育科学研究共同体或协作体,加强中小学、教研机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合作;强化省市县之间、院校之间、课题组之间协作。

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和全程指导。完善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汇报制度,定期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检查指导工作,督促课题组按照预定计划开展研究并按期结题,注重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强化课题立项指导,实行课题预申报制度、选题征集制度等,提升选题科学性、实用性,从源头保证课题研究高水平、高质量。

建立科研项目奖励资助政策。大力倡导和支持接地气的教育科研团队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科学、管用、有效的咨询研究。建立省级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制度,组织开展五年两次的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工作,为教育部推荐优秀参评成果奠定基础。

提升全省教育科研信息化水平。搭建办公自动化平台,实行办公模式改革、工作方式改革、激励机制改革,提高教育科研工作效率。建设远程会议培训系统,搭建科研管理服务平台、调查研究软件平台、教育基础数据统计平台,提升全省教育科研工作和服务教育决策水平。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对全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统一领导,健全各级教育科学规划工作机构,充分发挥各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作用。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加强领导,强化考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机构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各级教育科学研究院(所、中心)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业务指导作用。

(二)健全组织机构

适时调整省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员,统筹协调各类教育学会建设,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教育科学研究院(所)制度,逐步完善省、市、县、校四级教育科学研究网络体系。推动各级教科研机构按照编制要求配齐配强各学段各学科教科研人员。高等院校、高中阶段学校以及有条件的初中、小学、幼儿园,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人员。

(三)完善投入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调整教育支出结构,逐步加大教育科学研究和科研人员培训经费投入。高等学校要从现有经费和专项经费中拿出一定数量用于教育科学研究,并逐年增加。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小学校、幼儿园,也要加大对教育科学研究经费投入。

(四)制定实施方案

市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大中专院校要围绕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研究重点、工作任务,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或规划意见,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五)加强督促检查

各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考核,对教育科学研究机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科研工作成效等进行考核,将结果作为区域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评价的重要内容。

西省教育科学研究

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2年5月6日

 

 

上一条: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试行)的通知
下一条:陕西省科学技术厅等六部门印发《陕西省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