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

省市规划

当前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省市规划 > 正文

西安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22-03-24    作者:     来源:     点击:

前 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十四五”时期既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西安勇立潮头、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战略机遇期,更是西安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关键突破期。为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陕西省教育现代化2035》《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指导意见》等中央、省级文件精神,以及《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要求,立足西安教育实际,制定《西安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规划期限为2021至2025年。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改革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明确教育在全市各项工作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低调务实,埋头苦干,努力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大力推动教育强市建设,取得了新成就、积累了新经验、开创了新局面,为新时代西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凝心聚力,教育事业展现新形象

凝聚共识形成发展新合力。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直面问题短板,顺应群众关切,广泛凝聚各界共识,形成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召开全市教育大会、教育强市建设推进大会,聚焦社会关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围绕发展重点,定方向、定目标、定任务;破解工作难点,推改革、抓管理、重服务,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加快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建章立制擘画发展新蓝图。成立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中共西安市委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实施意见》,围绕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市教育改革发展作出战略部署,明确6个层面、23项具体举措,夯基垒台、立柱架梁,锚定西安教育现代化历史新方位、发展新蓝图。实施《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突出行动性、操作性、可评价性,聚焦教育发展的紧迫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关键性问题,将教育现代化远景目标和战略任务细化为三年具体目标任务,确保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两个文件统筹兼顾、远近结合,强化分工和侧重,共同构建起新时代西安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行动方案,擘画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时间表、路线图。

压茬推进实现发展新突破。大力推进《行动计划》落地实施,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推进机制。实行全市教育系统月通报、季点评、年考核工作机制。督促全市区县、开发区出台区域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梳理27大类110项教育系统工作台账,各区县、开发区教育行政部门签订了任务台账认领书。织密织细促落实、保成效的推进网络,确保目标任务得到全面落实。加大财政教育经费预算投入。启动实施“名校+”工程,“十三五”末,全市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1052个,覆盖学生107万人,“名师+”研修共同体1451个,“名校长+”领航研修共同体60个,优质教育资源迅速扩大。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教育工作情况》(总第189期)中以《西安大力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题进行专刊报道,高度肯定西安抓教育民生的举措与成就,教育部专家积极评价“名校+”做法,办好人民满意的西安教育新形象深入人心。

(二)分类施策,教育质量再上新台阶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大幅提升。“十三五”末,全市共有幼儿园1966所,其中公办园1022所,较“十二五”末增长90.67%。公办园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不含西咸新区)分别达到52.56%、51.11%,全面完成国家和全省公办园在园幼儿达到“双50”的任务目标。省级示范幼儿园和市一、二、三级幼儿园合计1251所,优质资源覆盖率达63%,其中省级示范幼儿园113所,占全省总数的31%。普惠性幼儿园达到1858所,覆盖率达到94%。

义务教育全面步入优质均衡新阶段。对标对表《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基本目标和任务安排,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资源,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全市13个区县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验收。创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市级样本实验学校397所、品质课程基地学校116所。进一步拓展西安市义务教育内涵范围,试行《西安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管理办法》,创建国家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1家、基地7家,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30家,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家。

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步伐加快。大力实施《西安市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7—2021年)》,“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6亿元,提前两年率先完成省级标准化高中省定指标任务。创建省级示范高中30所,占全省省级示范高中37.5%。创建市级特色示范高中12所、市级特色实验高中19所,创建学科教室、创新教育实践室、STEAM教育实验中心等96个,创建重点学科260个、精品课程330门,超额完成“五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入选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持续深化课堂教学与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积极参加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部级优课节数连续两年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市级微课大赛、教育信息化大赛成果丰硕,多名教师成果入选中央电教馆资源库。

职业教育发展更富活力。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出台实施《西安市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按照职普比4∶6要求,不断扩大中职招生规模。高职扩招完成率达222%,超出任务指标2.2万人。推进办学模式、育人模式改革,18所职业院校进入国家“1+X”证书试点序列,13所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建成4个职业教育集团、15个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7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双师型”教师队伍占专任教师30%。促进“五年一贯制”“3+2”联合办学。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入选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省级职业院校“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成功举办2019中国(西安)世界职业教育大会。

特殊教育显著进步,民族教育稳步提升。在全国率先建立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情况数据库。建立1个市级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和3个分中心,组建14个区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融合幼儿园、资源教室、特殊教育学校190个。按照县域独立设校标准,高陵区、蓝田县独立设置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构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特教学校就读、送教上门”三重保障体系,建立“一生一案、精准施教”工作机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全部接受义务教育。全市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7.87%。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下达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资金1500万元。2019年西安市浐灞第一中学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高等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支持西安交通大学等驻市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推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配套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系统推进市属高校建设,出台《关于支持市属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启动实施“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创建工程,遴选市级重点扶持学科15个、市级重点扶持专业28个。推动市属高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合作共建大数据学院,建成3个阿里云大数据应用学院和开放共享实验实训基地。在西安文理学院创建省内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国家高水平高职院校,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省级优质特色高职院校,西安开放大学创建省内一流开放大学工作上取得了新的进展。

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制定实施《西安市社区教育促进条例》,我市成为全国第二个颁布社区教育地方性法规的城市。基本形成以社区大学、社区教育学院、社区教育学校、社区教学点为主体,以老年教育学院、各类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为补充的社区教育四级体系网格。建成社区大学1所、社区教育学院22所、社区教育学校83所、社区教学点1526个(其中社区教学示范点501个),遴选认定西安市民终身学习体验基地47家,初步形成覆盖全市的“15分钟社区教育圈”服务体系。“西安市全民终身学习网”线上优质课程资源增加至6300多个单元,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日趋完备。创建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1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4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2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6个。

(三)强化保障,教育公平迈向新起点

经费保障持续增长。依法推进教育经费支出“三个增长”,2016至2019年,全市教育累计投入642.63亿元,教育经费投入年均增速20%。2020年全市财政教育支出233.3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达17.3%,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较2016年分别增长34.54%、53.75%、56.01%。

学位保障不断增强。编制《西安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8—2021年)》,填补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空白。强化学校建设和学位保障,2018至2020年投用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522所,新增学位36万个。持续改善办学条件,2014至2018年,全市累计投入33.5亿元实施“全面改薄”工程,新建扩建、改造及设备配备义务教育学校1192所,“大班额”现象明显缓减。2019至2020年,全市投入13.4亿元在312所学校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教育资源总量供给进一步扩大,“上学难”问题基本解决。

师资队伍建设成果丰硕。“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公开招聘公办教师14349名、培养骨干教师4176人次、名校(园)长180名,“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成为陕西教育知名品牌。制定《西安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方案》,出台《西安市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规范》《西安市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实施细则(试行)》,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截至2020年底,全市基础教育阶段共有正高级教师129人、高级教师8918人、一级教师29967人、初级教师27461人。小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比为99.66%,较2015年增加4.13个百分点;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比为95.70%,较2015年增加6.71个百分点;高中研究生学历专任教师占比达21.88%。

教育信息化建设卓有成效。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十三五”期间,全市中小学实现宽带全覆盖,创建市级智慧校园93所、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学校99所、创客教育实践室优秀学校365所。68个创客项目在全省创客创意活动中获奖,占获奖总数的63.6%。

安全保障筑牢盾墙。统筹疫情防控和教学管控,将疫情风险和影响降到最低。加强学生近视防控,2019至2020年全市投入7811.05万元对公办中小学校普通教室实施照明环境改善,涉及984所学校、19699间教室。强化治安防控,完善校园视频监控系统,严格校园门禁管理,全市学校封闭管理、保安配备、一键报警接入率达到“3个100%”。常态化开展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法治、消防、防溺水、禁毒、反邪教等主题教育,开展消防、防地震等自救互救及应急疏散演练,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校车整治、欺凌综合治理等专项行动,持续推进教育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145所学校被评为省级“平安校园”、317所学校被评为市级“平安校园”,区县级“平安校园”创建率达93%以上。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严格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签订控辍保学责任书。建立联席工作机制及精准台账,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进行动态监测,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段学生零辍学,并持续巩固控辍保学成果。严格落实建档立卡学生名单核对和名单补录“双保险”精准资助工作机制,确保学校资助工作流程、公示制度规范。坚持“线上核查”与“线下核查”相结合,确保符合政策的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应享尽享。全面完成全市贫困退出“义务教育有保障”认定工作。

(四)开拓创新,教育改革获得新突破

管理体制机制持续完善。明确开发区与行政区教育权责,完成开发区教育专项移交,开发区接收各级各类学校264所,市委编办为7个开发区审批设立教育局,初步形成“责任唯一、一元管理”的教育管理模式。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三集中、三到位”,市教育局行政审批机构进驻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33个市教育局政务事项通过《陕西政务服务网》平台向社会公开发布办事流程、办事指南,可在线查询事项达到100%,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32个、网上可办事项28个,办理时间平均压缩60%。开展“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全城通办”试点,初步形成教育政务服务集中化、便民化、标准化。

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出台实施教师区(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教师编制周转池、人员总量控制备案管理、高层次人才引进等人事制度改革措施。深化职称评审改革,下放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称评审权。创新招聘方式,推行岗位设置聘用制度,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开展“先面试、后笔试”教师招聘试点,扩大市级“名校+”教育联合体名校自主招聘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权限。落实公办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自主聘用专业教师政策,建立企业人才和职业学校教师双向聘用制度。强化教师考核,建立教师退出和待岗培训机制。

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严格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稳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将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纳入审批地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报名、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确保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公开。推动中招改革,落实优质高中对域内初中定向招生政策,严格实施“五统一、六公开”,实行平行志愿、网上录取,增加录取工作透明度。加快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改革,启动招生录取计分科目“4+4”模式,严格落实招生职普比规模大体相当基本要求。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对外交流合作全面推进。建立健全教育对外合作交流工作机制,规范管理外籍人员子女就学。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启动“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交流与人才培养3大类14个子项目,签订中外教育合作交流项目37个,占全省总数95%。建立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留学生教育培训基地,设立“一带一路”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培养激励优秀留学生,打造西安“留学生之城”。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同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联办国际交通学院,梁家滩国际学校全面建成投入使用。成功举办“一带一路”沿线节点城市国际大学生夏令营、梁家滩国际教育论坛、世界知名大学西安博览会等多项重大国际会议与活动。

(五)依法治教,教育管理取得新成效

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坚决厘清压实“两个责任”,制定“一岗双责”责任清单,强化压力传导、责任考核、责任追究,进一步健全完善体制机制,细化工作措施,管好干部、带好队伍、做好表率。建立教育咨询投诉举报平台,推行热线接办工作机制。教育引导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守牢廉洁从政底线,增强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对“四风”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依法治教全面推进。切实履行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围绕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等关键领域,基本形成依法治教新格局。建立清单管理制度,梳理权力清单。依法落实“三个增长”总体要求。督促区县政府依法保障义务教育公益性,促进民办学校依法规范办学。推进依法治考、依法治招,加大招生信息透明度。严把教师入口关,规范和引导教师依法依规有序流动。修订完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及管理办法》,开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完成598所无证园分类治理和514所小区配套园治理工作。出台《西安市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实施意见》《西安市民办学校年检实施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严肃学籍管理,严查“人籍分离”。持续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定期发布“白名单”“黑名单”。

教育督导作用有效发挥。强化督政工作,成立西安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制定了对区县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履行教育职责进行评价的实施办法。完成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评估认定,开展陕西省“双高双普”区县评估验收和区县党政领导教育履职督导考核工作。强化督学工作,落实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指导各区县、开发区规范设置中小学校、幼儿园责任督学公示牌。落实陕西省第三轮“316工程”教育督导评估工作要求,开展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工作。组织开展省市级实施素质教育暨质量提升优秀学校(幼儿园)评估验收。

“十三五”时期,西安教育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快追赶超越,全面实现《西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阶段目标和《西安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既定目标,为西安在2035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西安教育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要求依然不相适应,面临着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市域范围内仍存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明显差距;进一步集聚经济和人口的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要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同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提升公办学校办学活力,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理顺“公参民”体制机制,推进郊区、农村等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等教育重点任务依然繁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任务依然艰巨;教育对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适应能力和支持能力依然有待进一步提升。

接受优质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西安教育事业既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要注重需求侧改革,进一步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为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提供教育保障与人才支撑。

二、发展环境

(一)新时代指明教育发展新方向

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体要求,明确强调发展素质教育。全国教育大会系统回答了关系教育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发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动员令,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双减”政策推动新时期教育改革。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就要求西安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抓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大力建设教育强市。

(二)新战略赋予教育发展新使命

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等系列国家战略、区域战略叠加推进,34个“国字号”示范、试点、试验综合赋能,加快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推动西安成为承担国家使命、践行国家意志的重要战略增长极。这就要求西安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主动服务国家大局、城市所需,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西安综合实力和城市地位相匹配,不断提升教育服务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机协同能力,更好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三)新技术厚植教育发展新动能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重大科技创新正在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和人才需求,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与学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教育信息化正处于从1.0时代向2.0时代跃迁迭代的重要阶段。这就要求西安要主动应对新技术浪潮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发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优势,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四)新需求催生教育发展新供给

“十四五”时期是西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和人口的进一步集聚,城市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优战略的确立,增量“新市民”的融入,学龄人口规模将快速增长并渐次向后传递,对西安教育承载力形成新的挑战。与此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新型城镇化加快,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又有新的表现。这就要求西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期盼,聚焦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着力破解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从市情出发,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

总体而言,“十四五”时期在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下,机遇与挑战并存,西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有利条件依然较多,要坚定高质量发展信心,认识和把握好教育发展规律,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用好用足在西安叠加推进的系列重大机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勇立潮头、奋勇前进,全面开启西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基本市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聚焦各级各类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提高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构建形成新时代基础牢固、体系完备、布局合理、充满活力、优质均衡、更加开放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格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大力建设教育强市,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文化引领,奋力谱写西安教育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优先发展。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保持战略定力,立足市情实际,全面保障教育事业行稳致远。

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服务人民,优质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期盼,聚焦群众关切。凸显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以教育优先发展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特色发展。始终坚持用好用足改革关键一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补齐教育短板,破解发展难题。顺应教育发展规律,发挥区域综合优势,构建富有西安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坚持统筹推进,均衡发展。始终坚持统筹协调,突出发展重点,着力破解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坚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科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教育资源供给更加均衡,教育质量显著提升,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保障能力得到全面加强。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显著提高,学习型城市基本建成,教育竞争力达到西部领先水平,建成同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西安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标体系

序号 指 标 名 称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学前教育

1 幼儿在园人数(万人) 39.64 55.75 预期性
2 幼儿园园数(所) 1966 2619 预期性
3 公办幼儿园所占比重(%) 51.98 53.00 预期性
4 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比重(%) 50.75 52.00 预期性
5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94.00 >90.00 约束性
6 专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重(%) 93.13 99.60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

7 在校生(万人) 115.41 149.97 预期性
8 小学在校生(万人) 85.20 103.76 预期性
9 初中在校生(万人) 30.21 46.21 预期性
10 巩固率(%) 98.48 99.80 约束性
11 优质均衡发展区县(个) - 6 预期性
12 小学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重(%) 82.92 90.00 预期性
13 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重(%) 95.70 98.00 预期性

高中阶段教育

14 在校生(万人) 36.19 50.79 预期性
15 普通高中(万人) 15.47 20.94 预期性
16 中职教育在校生(万人) 20.71 29.85 预期性
17 产教结合实训基地(个) - 15 预期性
18 普通高中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比重(%) 21.88 33.50 预期性
19 中职学校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比重(%) 14.46 20.00 预期性
20 职业高中双师型教师比重(%) 31.92 50.00 预期性

高等教育

21 在学总规模(万人) 141.45 176.00 预期性
22 其中市属高校(万人) 5.30 10.86 预期性
23 “双一流”学科(个) - 15 预期性

人力资源

24 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万人) 350.00 460.00 预期性
25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重(%) 38.00* 42.32 预期性
26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29* 13 约束性
27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5.00* 16.00 预期性
28 新增劳动力接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比例(%) 95.00* 97.00 预期性

注:表中带*符号的数据为估算数据。

(四)主要任务

学前教育。全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建立更加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优化经费投入结构,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确定公办园收费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民办幼儿园收费的价格监管。坚持省市统筹、以区县(开发区)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园,提高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能力,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深化实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345”工程,全面提升科学保教质量,不断扩大学前教育优质资源总量。努力实现内涵优、质量优、队伍优、资源优、保障优的“五优”发展目标。持续开展“小学化”治理,坚决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进一步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和专业成长机制,不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科学保教能力。

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占比保持在90%以上;公办幼儿园占比保持在50%以上,预期达到53%;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保持在50%以上,预期达到52%。11个区县、开发区通过教育部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新创建等级幼儿园100所,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70%以上。

义务教育。突出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特点,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推动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落实军人、消防救援人员、公安英烈、高层次人才等特殊群体子女入学优待政策,完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建立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健全工作责任体系。健全学生资助体系,落实孤儿、低保户和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生活费国家财政经费补助政策,实现困难群体帮扶精准化。持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完善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体系。实施“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努力培育一批家门口的好学校。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提高均等化水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前瞻规划布局城镇学校建设,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质量提升计划。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做优城镇教育、做强乡村教育,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着力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落实现行补助、奖励和各类保障政策。优先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编制,做到应编尽编、应配尽配。全面扎实做好“双减”工作,加强“五项管理”,营造全市教育发展良好生态。抓好作业管理工作,以“控量提质”为主线,从规范作业来源、科学设计作业、合理布置作业、有效评改作业等方面,切实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建立以学校阵地为主体、适当引入校外优质资源为有益补充的机制,聚焦学生个性化需求,科学合理确定课后服务内容,创新“供给”方式。协调处理好教师参与积极性与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的关系,面向课后服务教师完善相关倾斜补助政策。全面规范校外培训,重新审核登记校外培训机构,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材料、培训时间、培训从业人员等制定出台管理办法。建立责任督学机制,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常态化督查排查,完善“黑白名单”制度,坚决遏制违法违规办学行为。

到2025年,全面消除“大班额”。持续夯实控辍保学基础,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应入尽入”。深化“名校+”改革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启动县域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支持新城区、阎良区、高陵区等率先达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验收标准。

普通高中教育。主动适应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推进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实施普通高中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优化调整普通高中学校布局,加快省级示范高中创建步伐,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新课程新教材改革和育人方式改革。开展全市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学生理化生实验操作大赛。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完善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鼓励区域内学校探索师资、课程资源共享共强模式。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开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构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培养体系。

到2025年,创建市级普通高中特色学校60所。建设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3所、市级示范校28所和市级示范区13个。全市新建学校全部创建为省级标准化高中。按照全省统一安排,再创建一批省级示范高中。

职业教育。落实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大体相当要求。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加强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和专业建设。将技工教育纳入职业教育整体规划,加快改善职业教育(含技工教育)办学条件。支持中高职衔接,开展“3+2”联合办学,提高中职学校学生升入高职、本科比例。支持市属高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行现代学徒制、1+X证书制度试点。建立产教融合机制,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规划建设与现代产业对接的区域性产教园区。鼓励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实践基地。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支持职业院校(含技工学校)大力开展面向企业职工、农村转移劳动力、贫困劳动力和贫困家庭子女的职业技能培训。

到2025年,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达到国家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创建一批省市级高水平示范中职学校,建成一批市级重点专业,建设2—3所在全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标准,教师队伍能力水平大幅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产业布局与人才培养协调发展,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期。

高等教育。紧抓国家振兴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机遇,鼓励和支持驻市高校参与国家“双一流”和陕西省“四个一流”建设。鼓励和支持市属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遴选重点扶持学科、扶持专业给予资金支持。支持市属高校与驻市高校开展结对共建,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文化传承创新、对外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市属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到2025年,力争西安文理学院创建为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城市大学,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为国内一流高职院校,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建成陕西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创建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西安开放大学创建为国内一流开放大学。

特殊教育。持续优化特殊教育学校布局、夯实区县(开发区)义务教育主体责任、补齐特殊教育学校短板,确保区域内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覆盖零辍学。支持区县、开发区建设融合幼儿园、资源教室、特殊教育学校。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全面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加强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规范送教上门工作机制。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确保特殊人群受教育权利。积极推进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向学前拓展,向职业教育延伸,全面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

到2025年,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曲江新区各建设1所特殊教育学校,纳入全市新建改建学校任务统筹推进。全市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8%以上。

民族教育。提升民族教育发展水平,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把爱我中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学生心灵深处。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民族教育融合发展。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同成长。

终身教育。强化继续教育学院、高等院校、职业学校、老年教育学院和各类培训机构服务社会的功能,为广大市民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持续打造“15分钟社区教育圈”,开设服务市民学习的各类课程,开展多样化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加大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并热情参与社区教育的氛围。鼓励职业院校参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试点,完善西安市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

(五)重点工程

“十四五”期间,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发力、集中攻坚,系统实施学前教育扩容提质、义务教育提质促优、普通高中提质强特、职业教育提质增效、能力提升、教育信息化2.0、教育融媒建设、乡村温馨校园建设、校园内涵建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等“十大工程”,积极促进西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前教育扩容提质工程。扩大资源供给,科学规划布局,调整办园结构,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大力发展公办园,充分挖掘潜力,以城市开发区、人口密集区为重点,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逐步提高财政投入和支持水平。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并定期动态调整。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普惠持续发展机制,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园提高普惠性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幼儿园办园水平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保教质量提升“345”工程,加强骨干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和水平。严格幼儿园准入管理,强化对幼儿园办园行为的动态监管。完善教职工补充机制,规范教职工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教师培养和专业成长机制。改善幼儿园安全、教学设施设备配置,提升玩教具和幼儿图书配备水平。建立全市教育管理大数据平台,加强幼儿园信息服务工作。

义务教育提质促优工程。坚持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推进落实男女性别平等教育,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深化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完善市级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管理平台,推进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报名、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突出德育实效,培育德育先进典型,开展西安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创建一批义务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开展教育质量监测,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抽样检测,科学评价区县(开发区)、学校教学质量,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突出学校内涵提升发展,规范学校课程建设,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入开展课堂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大力开展影视教育活动。进一步推动全市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少年宫)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指导各开发区成立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创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打造研学旅行精品线路,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搭建家校沟通桥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融洽发展。全面巩固控辍保学成果,加快消除大班额,逐步降低班额标准。遵循教育规律,完善减负工作机制,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全面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陕西省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工作方案》,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理顺“公参民”学校体制机制,消除“公参民”办学模式。加强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财务行为全流程监管,落实非营利性法定要求。全面加强民办义务学校党建工作,核查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章程,确保将党组织建设有关内容纳入学校章程,确保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办学立校,教书育人。

普通高中提质强特工程。聚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升育人质量为中心,持续加大投入,优化办学条件,强化师资保障,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有序推行选课走班,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能力,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丰富社团活动,创新社会实践途径,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大力支持普通高中学校形成办学特色,建设适应新时代着眼未来的特色部室和学科教室。构建省级标准化高中、市级特色实验高中、省级示范高中、市级特色示范高中骨干体系。建设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及高中学校质量监测平台,完善普通高中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规范组织学业水平考试,用好陕西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平台。

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工程。加快中职教育发展项目建设,促进中职学校提质培优。支持高陵区对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高陵产教园区。建设西安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有效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同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能力提升工程。持续改善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科学测算学位需求,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根据“五育并举”要求,配齐必要的设施设备,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从环境设施、教师队伍、内涵发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提升,培育600所新优质学校,整体提升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深入实施“名校+”工程,积极探索通过多种办学途径,采用集团化办学、一长多校、委托管理等多种形式,实行“名校”与“+校”深度融合。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优质资源学校向“+校”输出“名校”品牌,委派管理人员和学科骨干教师,全面提升“+校”办学水平,有效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信息化2.0工程。建设西安教育大数据中心,优化提升统计决策系统,为教育治理和学校规划布局提供决策支持。依托西安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打破“资源孤岛”现象,推进“名校”与“+校”之间网络空间、资源系统互联互通,优化教学资源应用生态,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探索“互联网+教育”智慧校园场景应用试点,开发优质学校名师资源,全面推进“三个课堂”建设与应用。实施智慧教育创新发展工程,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普及,开展智慧校园规范建设,到2025年,全市共建成200所智慧中小学和幼儿园,创建20所省级智慧校园示范校,成为区域和学校推进智慧校园融合创新样本和引领示范阵地,带动全市教育信息化整体应用水平提高。开展“互联网+教育”智慧教学场景应用试点,探索在中小学校园普及基于互联网的VR/AR沉浸式教学、仿真实验、远程高清直播互动课堂等在线学习应用场景,利用AI教育教学评测和认知诊断等技术,形成个性化、针对性的教学测量评价体系,更好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性和导向性功能。到2025年,创建50所“互联网+教育”试点学校。实施“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示范工程,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常态化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培养提升师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继续实施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到2025年,创建10个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区、100所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标杆校。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遵循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服务规范,采用自主研发、委托开发、购买服务等形式进行空间建设,做好空间数据的有效汇聚共享,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公共服务。实施信息素养提升工程,在全市范围内推广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建立中小学首席信息官机制,推进教育教学及教育治理方式的信息化变革。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信息素养。推动学校开设人工智能、STEAM教育、创客教育、编程教学等特色信息技术课程,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创新能力。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健全教育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加大网络与信息安全综合治理和应急处置监管力度。

教育融媒建设工程。顺应国家媒体融合发展新形势,按照教育部试点项目陕西教育融媒中心建设目标要求,对西安教育融媒中心建设项目进行前期调研和论证,探索教育融媒建设新模式,依托西安教育宣传平台优势,将特色做得更鲜明。充分发挥西安教育融媒育人功能,把西安教育融媒建设和思政工作紧密结合,形成西安教育融媒“新闻+政务+服务”格局,供给优质内容,搭建“西安教育发布”客户端平台。与区县(开发区)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合作共建一批教育融媒新基地。让前沿技术为教育融媒赋新能,应用5G、AI技术成果,服务教育融媒体建设。

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工程。深入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放大西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带动效应,落实《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工作方案》,大力推进周至县涉农县域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工程,扩大乡村温馨校园覆盖面。统筹乡村学校校园校舍等“硬环境”与精神文化等“软环境”建设,重点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优化教书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小而美、小而优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环境优美、安全舒适的乡镇寄宿制学校,不断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确保农村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校园内涵建设工程。组建校(园)长人才梯队,加快推进数字化改革,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第二课堂”各类基地,丰富学生课外生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升。构建学校特色文化,形成一批特色学校,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明确学校发展方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职业荣誉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程。全面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政府主导、语委统筹、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语言文字工作管理体制,推动语言文字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切实发挥学校在语言文字工作中的基础作用。落实中华经典诵读工程,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系列活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广泛深入领悟中华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监管社会用语用字规范化,提升语言文字软实力。坚持语言文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推进语言文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发展路径

(一)强思想,铸就教育发展灵魂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个领域。突出德育实效,建立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分学段落实德育工作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突出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高中阶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团队组织思想性、先进性、自主性、实践性的特点,培养青少年朴素政治情感和共产主义道德。通过教学、研讨、观摩、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家庭教育和家校共育,依托社区、学校建立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健全完善市委常委联系学校,宣讲“形势与政策”机制。落实教育部门领导干部、学校校长常态化听思政课制度。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足额配齐各学段专职教师,建立专职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健全思政课教师培养机制,加大全市中小学专职教师培训力度。完善思政课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思政课育人水平,推动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深度融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围绕育人目标,深入挖掘西安丰富的优秀历史文化和教育资源,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第二课堂”思政系列课程,坚定文化自信。广泛弘扬延安精神、西迁精神等红色文化,加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和“四史”教育。依托秦岭生态资源和西安特色资源,提升在校学生的现代文明素养与品德修养。结合市域军工产业、农林产业、传统手工业等,就近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奋斗精神。打造西安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免费开放全市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基地和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与自然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提高在校学生综合素质。

专栏1:“第二课堂”系列课程
主题课程。探究建立融合综合课程的各级各类主题课程体系,加大主题课程教师队伍培训,鼓励学校、教师自主开发探索各级各类主题教育课程,推进主题教育发展,激发学生深入各个学科探究欲望。引导幼儿园开展主题教育发展课程,选定20所中小学校逐步开展主题课程,推进试点学校每学期开展3次主题课程。研学教育。发挥市域历史文化、文物古迹、博物馆富集的资源优势,研发具有西安特色的教育精品课程,促进学生通过研学了解体验乡情、市情、省情、国情,促进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相融合,树立文化自信。加大社会资源面对青少年开放力度,促进学生与研究对象的自然性、社会性、习俗、文化亲密接触,感知历史、社会、自然的多样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协调各级各部门,加快建设研学基地,推进西安研学教育品牌建设。劳动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合理设计劳动教育,扩展学生对接社会的深度与广度,提升社会认知能力,面向社会培养全面合格型人才。鼓励学校与社会机构合作筹建粮食生产、花卉养殖、苗木培育、手工制作、科学研究等促进学生素养提升的各级各类教育实践基地。设置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互结合,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严格落实国家要求的各学段教育实践课时,积极探索西安特色劳动教育模式。职业认知教育。探索开发涵盖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职业期的全阶段职业认知教育课程体系。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职业认知系列活动,推动职业角色进学校、进课堂,举办各学段学生进职场等双向走动交流活动,加深职业印象,建立职业认知体系,培育学生职业兴趣和职业经营与规划能力。建立职业认知课程“定向+多向”选择模式,尊重学生选择,记录跟踪,建立职业认知跟踪库,辅助学生分向发展。

(二)促均衡,优化资源配置供给

优化城乡学校布局。依据人口规模、密度和分布,优化学校建设布局,科学编制教育设施专项规划,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学位供给。将教育布局规划纳入市域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划体系,划定红线予以严格控制。在农村地区,结合当地适龄人口变化、交通及就学习惯等情况,采取多种方式保障农村地区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方便入学。严格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程序和行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区域实际,按照“小学向中心村集中、初中向镇街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的原则优化调整城乡学校布局,科学统筹、因地制宜,采取校车接送、寄宿制等方式妥善解决学生上下学问题,让偏远山区的孩子更好融入城市、同步享受现代文明成果。

专栏2:城市居住小区配建标准
依据《陕西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办法》《西安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规划建设1500户及以上的居民住宅区,规划建设1所幼儿园;规划建设3000户及以上的居民住宅区,规划建设1所小学;规划建设3万人以上的居民住宅区,规划建设1所初中。

加强城乡学校建设保障。优先保障学校建设、土地供给、项目审批、资金投入。将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项目纳入市级重点项目,优化审批流程,健全绿色通道,加快项目批建。在城市改造、新区开发、产业聚集区和住宅小区建设过程中,按照“四同步一优先”原则,优先交付使用基础教育设施。新建居民住宅区规划建设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可以采取政府统建或者委托开发建设等方式进行。委托开发建设的中小学校、幼儿园,经验收合格后按照委托合同的约定移交所在区县、开发区教育行政部门,由其及时办理接管手续,依法落实减免税费相关政策,在城市建设和城棚改造时,区县(开发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做好本区域内基础教育设施“先建后拆”工作。

完善教育设施设备配套。夯实县级以上政府规划建设配套中小学、幼儿园的主体责任,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改善城乡办学条件,加强城乡义务教育阶段配套的教育设施设备同标准推进、同标准验收;加强校园安保设施、操场、食堂等必要设施配套建设;加强疫情防控及应急避难场所、设施设备建设及物资储备,丰富“平安校园”建设内涵。

加强信息化应用。以“新基建”全面部署为契机,加快西安数字教育顶层设计,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助推数字教育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构建集教育资源共享、监测管理、安全保障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校园”应用平台。加快西安教育大数据服务中心建设,形成“大平台+微应用”服务架构。强化教育管理大数据应用,推进教育大数据在教育规划、学校布局、动态监测、评价督导、资金投入、师资配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决策支持和应用发展,提升教育信息惠民服务水平,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教育治理现代化能力。推进无线网络建设,实现学校教学、办公和活动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开展智慧校园规范建设,推动信息化教学应用环境建设,鼓励探索5G应用,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用,示范带动教育信息化整体应用水平提高。推进创客教育实践室建设,推动人工智能、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进校园,营造创新实践、融合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实施网络扶智攻坚行动,完善薄弱地区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支撑网络“同步课堂”“名师公益优课”“云教研”等网络资源在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常态化使用。积极应用网络信息资源和平台,利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师网络工作室、校际帮扶,实现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全面覆盖涉农区县基层教师。

专栏3:教育信息化2.0主要任务
“三通两平台”普及应用。“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提速增智,所有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带宽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无线校园和智能设备应用逐步普及。“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提质增效,在“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基础上,形成“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融合发展。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和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教学改进、管理优化和绩效提升。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具备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加强教育信息化从研究到应用的系统部署、纵深推进,形成研究一代、示范一代、应用一代、普及一代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引入“平台+教育”服务模式,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系统,逐步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接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融合众筹众创,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和教育治理水平提升,实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的“三全两高一大”目标。

发挥“名校+”引领带动作用。释放优质资源辐射带动效应,深入推进“名校+”工程,逐步形成以名校为引领,名校长和名师协同发展的“一体两翼”格局,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集团化办学、一长多校、委托管理等模式创新,推动“名校”与“+校”深度融合。探索总结“名校+”经验,持续深化“名校+”模式理论研究和效果分析,推动模式优化升级。建立“名校+”教育联合体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西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用足用活“名校+”激励机制,切实激发联合体活力。加大“名校+”工程投入,保障资金需求,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步伐。

(三)提质量,全面提升育人水平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构建“五优”发展体系。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探索课程综合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方案》,注重特色课程建设和跨学科综合性教学,加强高中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职业生涯规划等指导,强化特色办学,提升综合素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全面提升教科研水平。建设高水平教育教学研究队伍,建立教科研奖励激励机制。深化具有西安特色的“七环节一体化”学生“五育”全面发展质量评价监测体系,以教育评价牵引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科研+教研+培训”三位一体教师素养提升体系,推进“50+500+3000”科研课题规模常态化,促进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加强“西安品质课程”和“西安好课堂”建设,深化“三个课堂”落实落地,积极开展系列常态活动,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学生全面发展质量培养体系,促进学生“五育”发展、“五育”融合,健康成长。推进西安教研员和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到2025年,创建200个教研员工作室和100个班主任工作室,构建“1+10+20+2000”的教科研工作格局。

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构建有效课堂和教育教学活动视导、研讨、观摩的常态机制,建立“云教研”平台及平台教学资源库。实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推进科学保教。建立对普通中小学教师教案、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后辅导、家校互动的全程跟踪和质量抽查制度。积极探索实施“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完善《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创新教学组织管理,有序开展选课走班,健全学校学生发展指导机制。创建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样本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基地,建设重点学科、精品课程。开展普通高中与高等学校联合育人试点工作,推进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实施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扩大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开展“学历证书+若干专业能力证书(1+X)”证书制度试点。

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扎实做好“五项管理”实施工作,做到全覆盖、齐步走、抓督察、常态化,形成落实“五项管理”的浓厚氛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实现学校体育“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特功能。补齐师资、场馆、器材等短板,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鼓励特色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一校一特色体育项目”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深化体教融合,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纵向升学和横向进入专业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打通通道,建立完善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完善课程设置,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加强示范性大中小学校学生艺术团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丰富劳动教育资源,依托西安实际,加强产教融合,建设一批学生学农、学工和社会服务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健全质量监测评价体系。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课程建设、学校治理为重点,实施教育质量评价,打造“国家监测评价+西安特色监测评价”于一体的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引入社会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推进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工作,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任务。建设教育咨询专家库,发挥高校、科研院所、教科研机构智库作用,支持教育行政科学决策。加强对县域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学生发展质量的监测评价,定期发布监测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强化结果运用,将监测评价结果纳入对区县、开发区、学校的教育质量考核。对办学质量提升明显、社会评价较高的义务教育学校给予奖励。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人文文化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学校特色建设为主要路径,有序推动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健全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坚持特色发展,构建西安承古开新、兼容并蓄的教育文化。搭建教育文化活动项目库,形成市区校三级联动活动机制,深化西安教育文化体系内涵,凸显西安教育特色。

专栏4: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路径
人文文化建设。围绕学校教育理念,提炼学校文化精髓,构建校园文化体系,设计校园文化宣贯机制,通过师生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规范学校校训、校歌、校徽、校旗等教育载体。校园环境建设。依托文化建设体系,进一步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特色建设。发挥市域历史文化优势,传承学校驻地地域文脉,借助各类宣传推广平台,构建文化底蕴深厚、教育理念突出、办学特色更鲜明的品牌学校。通过校园文化体系建设改善校园文化环境、展现师生精神面貌、凸显学校发展特色,不断创新学校办学理念和思路,完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四)推改革,驱动教育创新发展

推进育人方式改革。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加强学生发展指导,构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培养体系。推动形成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实践反馈、教学相长的互动机制。发挥驻市高校学科专业优势,赋能基础教育师资、课程建设。依托基础教育体系,为高等教育提供项目科研实践基地。创新校外教育育人机制,建立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体系。依托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网络,开展中小学生校外实践、劳动教育、研学旅行等主题活动。推动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图书馆、展览馆、综合实践基地等机构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公益性教育活动。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完善家庭教育专项课程体系设计,传授家长科学育人方法。

专栏5:大中小学校协同发展
协同合作。设立高校生源就业实习双向评价制度;协调大中小学生错峰放假与毕业时间,让渡高校生源实习时间,作为补充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助教队伍的有效渠道与措施。协同育人。畅通高校与高中自主招生专项升学通道;推动高中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先修课程等方面与高校进一步衔接贯通。

推动教育评价改革。认真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坚决克服“五唯”现象,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加快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标准,建立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发展。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借助信息化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全方位教育评价数据化监测,形成教育“改革—评价—再改革”闭环模式。依托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公众媒体等多种渠道,引导社会舆论正确认识评价结果。扎实推进《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落实工作,对标具体评价指标和考查要点,从县域、学校、学生三个层面落实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区县党政领导履行教育工作主体责任督导考核机制,将督导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考核、奖惩的参考依据,引导地方党委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履行举办义务教育职责。不断完善评价结果运用机制,以评促建,激发学校发展内生动力。规范“智育”评价,发展“德体美劳”评价,探索研发科学的教育质量监测工具,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编制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建设,积极落实教育编制周转池和教育系统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人员总量控制备案管理制度。完善校长管理与激励机制。鼓励引导校长和教师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发展成为专家型校长和教师。深入推进教师招聘方式改革,提高教师招聘质量。全面推行岗位设置聘用制度。持续深化中小学教师“区(县)管校聘”制度,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长效联动机制。

加快自主办学改革。进一步扩大学校自主办学权,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推进学校章程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现代学校制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和校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责任,学校自主选拔任用和管理中层干部,自主设置内设机构。减少自主办学行政化干扰,持续推进初级职称评审权下放。鼓励学校统筹优质资源,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打造教育品牌。

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普通高中基础条件提升工程,强化高考综合改革硬件支撑,完善学校建设规划,扩大教育资源,优化校舍功能,建设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社团活动室和数字校园。加大编制统筹调配力度,完成普通高中教职工编制核定,适应选课走班教学需要。落实高中公用经费补助政策。组织开展高考综合改革专题培训,加大对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教学设施配置等方面的统筹力度。落实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进一步健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等考试招生机制。全市高中阶段学校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考试招生录取模式,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政策。

(五)重师资,打造一流教师队伍

突出师德师风建设。贯彻落实西安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建设长效化、制度化,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突出正面激励,关心关爱教师,严格制度规定,强化日常教育督导,加大教师权益保护力度,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激励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完善教师荣誉制度,深入开展优秀教师推广宣传活动,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完善师德规范,明确师德红线,加强师德考核结果运用,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评定为不合格,并取消其当年职称评审、评优推先、表彰奖励、科研和人才项目申请等资格。

建立师资补充交流机制。加强招录力度,以公开招聘为主渠道,灵活组织全国巡回招聘、校园直招、公费师范生招聘、D类人才直聘、急需紧缺人才招聘,形成“1+5”招聘格局,持续做好教师招聘工作。创新招录方式,下放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公开招聘面试组织权。合理配置音体美等学科师资,加大乡村教师补充力度,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实行差别化补助政策,鼓励教师在乡村长期从教。规范引导教师依法依规有序流动,推进农村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在乡镇学校内“走教”工作。搭建市区级职业教育、体卫艺教育、幼教等专家型教师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名校+”教师专项交流制度。

健全教师终身培养机制。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完善教师终身培养成长机制。健全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教师培养体系。完善三级教师培训体制,建立“调研—教研—培训—评价—跟踪—反馈”闭环培养模式。构建教师培训专家库,分类建设课程资源库,实施《西安市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计划》。开展新聘教师岗前培训,强化教师职前培养和教师职后发展的有机衔接。推进校本级研修和网络研修结合,扩大教师培训覆盖面。

完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制定教师绩效(量化)评价指标和评价办法,为教师考核、晋升、奖惩、分配等提供科学依据。建立教师退出和待岗培训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进绩效考核办法,逐步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坚持“规范统筹”与“搞活激励”并举,坚持“三定一聘”建章立制,坚持向一线岗位、关键岗位和业务骨干倾斜。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加大教师评优树模力度,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全面落实优待教师的各项政策。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落实好中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区县及市级“名校+”教育联合体中的“名校”,初级职称由中小学、幼儿园自主评审的政策。

加强校(园)长队伍建设。利用基层培养、外部引进等多种方式拓宽选拔渠道,将全国招聘的公办中小学校(园)长纳入西安市高层次人才引进“5531计划”。建立校(园)长储备培养计划,实施后备干部培养工程,探索实行跟岗锻炼、结伴成长、模拟培训、交流任职等多轨并行的校长培养模式,健全“定岗定责”“因岗设人”的校长管理机制。定期召开全市校长大会,搭建多类型校长交流平台,建立校长定期交流任职机制。实施《西安市中小学校园长领导力提升计划》,加大领导力培训与国内外名校考察交流力度,加快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以职级制为核心的校长管理体制,落实办学自主权,激发办学活力。到2025年,初步形成成长型、专家型、领航型校(园)长队伍梯队培养体系。

(六)拓领域,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构建适应市场需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教育体系。持续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扩大在岗职工、就业重点群体的培训规模。发挥市属高校、技工院校、职业学校、开放大学和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的服务功能,为广大市民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建设遍布城乡的各类学习型组织,推动社区教学点全覆盖,以需求为导向,打造精品课程资源,增强社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升全民终身教育信息化水平,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灵活学习机制和平台,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加快发展老年教育,开展养教结合的老年教育模式,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丰富老年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满足社区老年人终身学习需求。

健全终身教育机制。鼓励职业院校参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试点,建立完善西安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引导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建立个人学习账户,存储积累学习成果和技能成果。健全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及转换制度,探索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标准,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建立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协同、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创新终身学习模式。创新以教育为基础、文旅为亮点、科技为平台、“互联网+”为媒介的“西安特色”社区教育学习模式。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载体,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优化网络学习环境,完善“西安市全民终身学习网”等数字化平台,提高学习服务水平,降低学习成本,建立城乡共享、开放便捷的终身教育数字化学习共享平台,为全方位服务市民远程学习提供便捷途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人群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七)扩开放,助推中心城市建设

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提高西安市教育国际化水平。推进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主动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服务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立足国情、顺应规律,将西安特色教育资源和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相结合,不断拓宽教育教学视野。设置多元文化课程,深化国际理解教育,通过课堂讲授、展览活动等多种途径拓宽知识面,营造包容、开放、多元的教育氛围,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知、沟通、理解,推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大力培养学生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观。

推动教育国际合作。发挥西安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和国家中心城市门户优势,支持各级各类学校以多种形式开展人文交流,拓展与友好城市的教育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加大西安优秀教育模式、教育经验、教育制度的对外交流力度。适度推广具有教育比较优势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可靠经验和可行模式。鼓励职业教育借鉴国外“现代学徒制”模式,打造职业教育学徒制示范试点。发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对外交流平台作用,推动市属高校与沿线国家相关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鼓励驻市高校、支持市属高校积极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大力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加大“高层次人才”储备。

专栏6:市属高校对外开放重点项目
西安文理学院:支持西安文理学院以“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城市唯一城市大学身份申办“教育分会”。发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平台作用,共建“一带一路”学院,积极申报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支持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同俄罗斯圣彼得堡交通大学合作办学,设立国际交通学院,实施三年制高等专科学历教育,将项目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计划招生。“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学院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利用东南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身份,拓展国内外高校间交流渠道,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八)筑盾墙,确保校园总体安全

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坚持校园安全管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持续推进平安校园“三个100%”建设,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安全防范系统建设,配齐配足校园安保队伍。强化学校安全教育,加快建设学校安全体验中心,让安全教材进课堂,以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相补充,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增强师生危险防范意识,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加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共享场所建设,通过体验、实践、互动式教学活动,提高全市中小学生安全意识和互救能力,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积极运用科技手段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将校园安防平台纳入“智慧校园”大平台,推进全市教育安防信息互联互通,形成多级联动的综合管理平台和多元参与的社会共治平安校园模式。健全完善校车安全管理机制,提高校车服务质量。加大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扎实推进校园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构建平安校园多重防护网,定期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全面消除校园安全隐患。

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全面加强教育系统突发事件风险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处置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积极开展“流动体验式”应急演练活动,提高教育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门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突发事件信息汇集、监测预警、应急决策和指挥调度能力。推动教育应急平台与各类应急平台之间互联互通、数据交换、系统对接、信息资源共享。将卫生防疫、食品安全、防火防灾及其他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知识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之中。正确引导处置突发事件舆情,切实增强师生自我保护意识,完善信息、物资、资金、人员和培训演练的各项保障。

专栏7: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共享场所建设
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共享场所建设:围绕“自然灾害”“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校园安全”“生活安全”“现场急救”等主题,以体验、实践、互动为主要教育方式,在具备条件的学校合理布置安全教育教室和场地,组织区域内学校学生共享安全教育体验设施。为所有学校配置用于消防、逃生演练以及紧急救护的基本设备,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生存技能。

聚焦重点领域防控。积极适应常态化抗疫保学,加大学校疫情防控力度。利用“教育+互联网”等多种宣传教育渠道,学习疫情防护知识,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增加体育锻炼。加强生命观教育,强化学生敬畏生命意识,完善身心健康教育的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参与,协调统一的生命教育架构。重视网络安全,采取“疏堵结合”方式净化网络环境,发挥学校引导功能,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强化社会与家长监督职责,防范网络犯罪行为对学生的侵害。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定点监测的相关信息,防止网络危害对青少年的长期侵蚀。守护校园食品安全,严防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发生。进一步完善教育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努力消除安全隐患。

提升学校卫生工作水平。加强健康教育,认真落实校园常见传染病防控、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的各项措施。中小学校按照标准和要求,配备专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或专兼职保健教师。加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体系,定期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全力减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保护广大师生身体健康。持续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实现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的目标,使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五、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协调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全市教育现代化。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稳妥实施各项规划任务举措。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强化学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育干部队伍。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规范教育行政执法,提升依法实施行政处罚、行政检查、行政强制的意识和能力。扩大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计划,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开展宣传活动。强化依法治校,健全学校涉法纠纷预防与调解机制,依法维护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落实民办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实行民办教育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登记、分类管理,促进民办教育有序发展。

(三)优先保障教育投入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投入优先保障,完善教育现代化投入支撑机制,持续推进“三个增长”,确保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确保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确保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依法落实市、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教育支出责任,完善多渠道教育经费筹措体制,完善国家、社会和受教育者合理分担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的机制,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建立健全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经费监管体系,全面实施绩效管理。

(四)积极营造良好氛围

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争取社会和家长对办学活动的广泛支持。建立“新闻+政务+服务”的教育融媒体工作格局,建设西安教育融媒体中心。综合运用传统、新型媒体媒介平台,深入宣传规划重点与改革举措,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理解和支持教育改革发展,为教育工作营造客观、公正、有利的舆论氛围。加强教育智库建设,发挥政府类综合性研究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民间企业型教育智库的作用,形成“政府—学校—智库”联动机制。打造教育创新和决策研究平台,支持科学决策,提升西安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力,推进形成全社会关心、舆论支持和市民主动参与的教育现代化建设良好氛围。

(五)加强教育督导评估

建立协同规划机制、健全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建立教育发展监测评价机制和督导问责机制,全方位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完善素质教育特色学校督导评估制度,研究制定学校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和督导评估方案,建立健全教育现代化督导评估公报制度,强化区县政府在推进教育现代化中的责任。各级教育部门加强对本规划的解读宣传与贯彻落实力度,确保规划要求落实落地。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强化教育督导部门对规划实施的督政督学职能,同时引入第三方社会力量建立多元评估机制。广泛收集社会各方反馈意见,为科学实施规划和决策参考提供重要依据。

附件1 重点工程项目

西安市教育事业“十四五”期间建设类工程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前期工作进展和建设条件落实情况 开工时间(年) 投产时间(年) 项目说明 备 注
1 西安市基础教育学校建设提升工程 2021年投用126所,2022年投用116所。 2020 2022 拟建设学校242所,新增学位21.3万个。
2 学前教育提质创优项目
2020 2025 1.公办幼儿园提升改善项目: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和支持水平,提升幼儿园办园条件和办园水平,促进全市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2.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持续发展扶持项目: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和支持水平,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促进全市普惠性民办园健康有序发展。
3 高中教育提质创优项目
2020 2022 1.开展西安市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建设学校质量监测平台。2.到“十四五”末,拟创建60所普通高中特色学校。 实施高中教师招聘、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平台建设及特色学校创建。
4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含高陵职教园区)
2020 2028 1.到2028年12月,在高陵区建成占地6720亩的对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等重点产业的区域性产教园区。2.在全市建成15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1.拟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亩):6720。2.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资源规划局、市财政局、高陵区政府。
5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校区改扩建项目
2021 2023 改扩建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个校区:院本部校区、辛家庙校区、土门校区、鱼化校区。 加快实施西职院新校区建设和老校区改造,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打造区域特色鲜明的西安职业教育新高地。
6 西安文理学院“双一流”建设项目
2022 2025 新校区规划分三期建设,一期计划达到5000人规模,二期计划达到10000人规模,三期计划达到18000人规模。
7 聚焦国家战略,建设西安产教融合示范园项目
2021 2024 计划用4年左右时间,在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大数据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产教融合型培训基地等。



西安市教育事业“十四五”期间信息化工程项目

序号 重大工程/项目 预期目标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执行周期
1 西安教育大数据平台项目 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 利用大数据,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着力解决教育管理的热点、难点和痛点问题,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 5年
2 “名校+”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工程 构建“名校+”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实现市级、省级、国家级平台之间资源和用户的双向融通。建立“名校+”互连互通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打破“资源孤岛”,推进“名校”与“+校”之间网络空间、资源系统互联互通,实现数字教育资源“一点接入、全体系共享”,优化教学资源应用生态,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5年
3 “5G+教育”智慧校园教学场景应用试点工作 到2025年,创建50所试点学校。 探索基于5G网络的VR/AR沉浸式教学、仿真实验、远程高清直播互动课堂、在线学习、AI教育教学评测等教学应用场景在中小学校的普及。 5年
4 智慧教育创新发展工程 到2025年,全市共建成200所智慧中小学和幼儿园,创建20所省级智慧校园示范校。 使其成为区域和学校推进智慧校园融合创新样本和引领示范阵地,以典型示范带动全市教育信息化整体应用水平的提高。 5年
5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示范工程 到2025年,共创建200所示范学校,实现教师备课效率提升30%,批改负担减轻40%,讲评效率提升20%,学生的无效练习减少50%。 利用人工智能提高教学各环节的效率,减轻师生压力。 5年
6 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工程 到2025年,创建10个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区和100所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标杆校。 通过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大规模、普遍性应用。 5年



西安市教育事业“十四五”期间校园内涵工程项目

序号 重大工程/项目 预期目标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执行周期
1 校园长队伍建设工程 组建校园长队伍梯队 解决校园长年龄断层问题,推进校园长队伍专业化成长,建立职业化校园长队伍,加快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 5年
2 第二课程项目建设 第二课程各类基地建设 通过第二课程丰富学生课外生活,促进学生素质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5-15年
3 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构建学校特色文化,形成特色学校 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让学生喜欢校园,喜欢校园生活,提升学校软实力。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让教师喜欢学校,明确学校发展方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5-15年

附件2

相关名词解释

1.“名校+”工程:指将理念先进、管理科学、师资雄厚、质量一流的学校作为“名校”,将发展潜力、提升空间大的学校或新建学校作为“+校”,通过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的方式,使“名校”引领“+校”快速发展。出自《西安市“名校+”工程行动计划(2018—2021年)》。

2.“名师+”研修共同体:指为进一步落实《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由同一学科领域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集教科研、培训、资源开发等职能于一体的教师研修共同体。出自《西安市“名师+”工程实施方案(2019—2021年)(试行)》及《西安市“名师+”研修共同体考核管理办法(试行)》。

3.“名校长+”领航研修共同体:指通过实施西安市“名校长+”工程,由“名校长”组成领航研修共同体,发挥“名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建成区域性校长专业发展平台,全面提升薄弱学校、乡村学校校长管理能力,更新校(园)长办学理念,切实促进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城乡、校级均衡发展和全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出自《西安市“名校长+”工程实施方案(2020—2021年)(试行)》。

4.双50:指到2020年,公办园和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原则上达到总数的50%。出自省委省政府《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

5.STEAM教育:指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出自《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6.“1+X”证书制度:“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指要求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一项制度。出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7.现代学徒制:指通过学校、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出自《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及《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

8.“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出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9.五年一贯制:是高等职业学校的一种招生、培养机制,五年一贯制学生完成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任务并达到相关要求后,可直接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出自《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10.“3+2”:指高等职业学校的三二分段制招生、培养机制,三二分段制学生完成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培养任务后,通过省级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组织的考试或经省级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授权的高等职业学校组织的考试,可被有关高等职业学校录取。出自《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11.“双高计划”:指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旨在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12.15分钟社区教育圈:指社区居民在出门15分钟步行路程范围内,享受到的教育体系。包括社区学校、社区教学点、老年大学等。

13.“双一流”: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部署。出自《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

14.“三个增长”:指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增长;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增长。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5.“三级三类”骨干教师:指省、市、县三级,包括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三类骨干在内的分级分类骨干教师。出自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

16.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是教育信息化的更高级形态,达到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的有机衔接,使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便捷地获取资源和服务。出自《智慧校园总体框架》。

17.平安校园:指不存在安全隐患、食品安全问题、传染疾病问题、违法犯罪问题、周边治安问题等,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校园。

18.“七长”责任制:指区县长、区县教育局长、镇长(街办主任)、村长(村委会主任)、校长、家长、师长(老师)在控辍保学工作上的责任。

19.一元管理:指西安市各开发区在“十三五”期间先后设立教育局或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务的局级单位,从行政区全面接管辖区教育事业,实行唯一责任、单一管理的管理模式。

20.校长职级制:是一种新型的校长聘用、管理、考核制度,指依照一定的评价标准把校长分为不同的级别,由聘任制取代传统的终身制,对校长的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和对学校的经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体现了校长由“职务”向“职业”的实质性转变。出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21.编制周转池:指机构编制部门在严格编制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集中编制存量资源,探索实行存量整合、分类管理、动态调整、周转使用的一种编制创新使用制度。

22.先面试、后笔试:指西安市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采用的教师招聘创新流程,更加注重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出自《西安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实施办法》。

23.“五统一、六公开”:“五统一”指统一组织高中阶段各类学校的招生宣传工作,统一公布各类学校招生计划和招生信息,统一组织考生报名和志愿填报,统一采集考生报名、志愿、成绩等信息,统一组织分类分批录取;“六公开”指招生政策公开,高校招生资格及有关考生资格公开,招生计划公开,录取信息公开,考生咨询及申诉渠道公开,重大违规事件处理结果公开。出自《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实施阳光工程的通知》。

24.“4+4”模式:指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以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作为基础录取计分科目,再从物理、化学、生物中选择2科,从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中选择2科作为录取计分科目。出自《陕西省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25.电脑随机录取:俗称“摇号”,指当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数时,采用计算机随机产生录取学生名单的一种方式。电脑随机录取过程全程录音录像,接受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检监察人员、督学、公证人员、家长代表、媒体代表等全程监督,保证公平、公正、公开。出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26.两个责任:指党风廉政建设由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

27.一岗双责:“一岗”指一个领导干部的职务所对应的岗位;“双责”指一个领导干部既要对所在岗位应当承担的具体业务工作负责,又要对所在岗位应当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负责。

28.“316”工程:指每3年为1轮,每年督导评估6000所学校(含幼儿园)。出自《陕西省学校发展水平督导评估316工程实施方案》。

29.“五优”发展体系:指内涵优、质量优、队伍优、资源优、保障优的发展体系。出自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实施意见》。

30.阳光招生:指教育部为规范招生管理、整顿招生乱象、切实维护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而提出的一项更加公开透明的高校招生工程。出自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实施阳光工程的通知》。

31.6561产业体系:指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集群;人工智能、5G技术、增材制造、机器人、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五大新兴产业;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软件和信息服务、会议会展等六大生产性服务业及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出自《西安市现代产业布局规划》。

32.学分银行:指模拟或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使学生能够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一种管理模式。出自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

33.五育并举: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面发展。出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34.第二课堂:指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外进行的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教学内容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形式活泼多样、学习空间灵活多变、无需考试的新型教学模式。

35.四同步一优先:指在城市改造、新区开发、产业聚集区、住宅小区建设过程中,实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并优先交付使用基础教育设施。出自《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

36.专递课堂:指主要针对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缺少师资、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采用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利用互联网按照教学进度推送适切的优质教育资源等形式,帮助其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出自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

37.“50+500+3000”科研课题规模:指政策研究类(重大课题)每年50项、实践指导类(规划课题)每年500项、校本研修类(小课题)每年3000项的科研课题规模。

38.“1+10+20+2000”的教科研工作格局:指加强市区两级教科研队伍建设、设立10所西安市教科院创新实验学校,创建20个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设立2000所实验基地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格局。

39.“五唯”:指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出自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40.区(县)管校聘:是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行的一种新型人事制度,“区管”即区级机构编制部门加强对学校教职员编制的总量管理,由区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核定区域内学校专业技术高、中、初级岗位总量,实行总量控制;“校聘”即由学校负责教师招聘、教师考核评价、薪酬分配等管理工作,全面落实聘用合同管理。出自《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

41.“5531计划”:指西安市5年内引进和培育国内外在西安创办企业或实施成果产业化的国内外顶尖人才(A类)50名,国家级领军人才(B类)300名,地方级领军人才(C类)1000名;引进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类人才(D类)10万名(其中参与“双创”人员不少于2万名),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类实用型人才(E类)80万名;引进海外人才5万名,总计吸引约100万人才的人才吸引计划。出自《西安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带一路”人才高地若干政策措施》。

42.国际理解教育:指随着当代经济贸易活动国际化而发展起来的教育思潮,旨在通过传播和掌握各国地理、经济、文化和政治等知识,适应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的需要,达到各国及其人民之间相互理解和相互关心的目的,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以增进发展中国家彼此了解、参与各国开发合作议题、了解异国文化传统为主要内容,以和平教育、环境教育、回国子女教育等为主要形式。出自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


西安市人民政府

2022年3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上一条:陕西省“十四五”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规划
下一条: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