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

行业规划

当前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行业规划 > 正文

西北民航“十四五”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22-04-04    作者:     来源: 中国民用航空西北地区管理局     点击:

 

 近日,中国民用航空西北地区管理局发布《西北民航“十四五”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该规划是《“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是指导西北民航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现将有关内容摘要如下:

《规划》指出,“十三五”以来,西北民航深化“放管服”改革, 不断优化行业服务,释放发展活力,通航发展规模和保障能力稳步提升。通用机场数量达到17个,通用航空公司33家,注册飞机168架,2020年西北地区通用航空企业飞行小时5.24万小时,“十三五”年均增速14.87%。西部通用机场有限公司和甘肃航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相继成立,通用机场集团化建设运行管理迈出新步伐。

《规划》明确2025年,基本建成服务国家战略更加有力、支持地方发展更加主动、在民航强国建设中更加有为的西北民用航空体系。通用航空发展取得新突破,改革试点持续深化,发展方式更加灵活,通航产业更加成熟,与运输航空更加协调,支撑地方发展的作用更加充分,初步建成安全基础牢固、功能完善的通用航空运行体系。  

 

展望2035年,西北民航将全面建成高质量民航发展强区。安全保障经济可靠,航空服务品质卓越,基础设施智慧科技,枢纽建设便捷高效,通用航空繁荣开放。西北民航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保障国家安全、满足民生需求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更加突出,在支撑我国东西双向开放协同并进、民族地区繁荣安全稳固上更有作为。

《规划》提出要坚持适度超前,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建设民航强国的重要支撑,西北民航要准确把握自身发展阶段,补短板、强弱项,坚持适度超前,加大以机场为核心的民航基础设施供给,不断提升机场、空管、航油等方面的保障能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规划》明晰机场功能定位,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西北机场群。以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为引领,提升兰州、银川、西宁机场的辐射带动功能,发挥支线机场在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差异化作用,形成定位清晰、层级明确、功能互补、协同运行的西北地区机场群。

    ──巩固提升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定位。加快推进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将西安机场打造成为辐射“一带一路”的国际航空枢纽、品质卓越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的全球示范区、引领陕西追赶超越的新动力源。巩固西安机场全国十大机场地位,不断提升西安国际航空枢纽服务能级,为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省会机场区域枢纽作用。兰州机场充分发挥区位与综合交通优势,借助三期工程建设,优化国际空港枢纽功能,着力打造成为引领开放的国际空港、面向亚欧的物流分拨中心、国家现代综合立体交通枢纽、临空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银川机场建设成为连通“一带一路”、辐射全国的区域航空枢纽、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以促进国家向西开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努力打造“现代化西部一流机场”。西宁机场以三期改扩建工程为抓手,通过客货聚集将西宁机场打造成青海省第一综合立体交通枢纽、第一旅客集散中心和第一对外开放门户。

    ──构建支线机场差异化发展格局。根据机场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形成差异化的支线机场功能定位。

对于所处区域具有良好经济基础且机场已具备一定辐射能力的支线机场,将其打造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以榆林机场为代表,发挥联系关中平原和呼包鄂榆城市群纽带作用,为省会枢纽机场客货源提供重要支撑。

对于已具备一定运输规模和通达能力的支线机场,将其打造成为“重要的经济新增长点”。以敦煌、延安、汉中等支线机场为代表,提高与周边枢纽机场的通达性,提升与地方经济融合度,增强机场自我发展能力。

对于地处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机场,将其打造成为“服务民生的核心工程”。以德令哈、花土沟、果洛、祁连等机场为代表,以满足偏远地区、交通出行不便地区人民的基本出行需要为根本出发点,推进实施基本航空服务计划,积极发挥机场在维护国防安全、加强应急救援、促进民族团结等非经济领域作用。

《规划》提出要完善区域机场布局,加快推进机场建设

──全力推进省会机场建设。围绕省会机场功能定位,坚持适度超前和效率优先,全力推进西安、兰州、西宁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积极推进银川机场四期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提升辖区省会机场核心资源保障能力,增强西北民航整体竞争力。

 

──稳步有序推进支线机场建设。紧密结合军民融合发展、兴边富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战略要求,结合发展实际,完善西北地区运输机场布局。推进宝鸡、府谷、定边、共和、商洛、华山(渭南)、临夏、平凉、武威等机场建设,加快实施天水机场迁建工程。力争在“十四五”末运输机场数量达到28个,地区机场密度达到每10万平方公里1.93个,每千万人机场拥有数达到3.57个。

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有序开展支线机场改扩建工程。完成玉树机场改扩建工程,推进延安、汉中、嘉峪关、张掖、陇南、庆阳、夏河、金昌、敦煌、固原、中卫、果洛等机场改扩建工程,不断增强支线机场保障能力。

 

──统筹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抓住机场改扩建机遇,坚持以省会机场为中心节点,按照应联尽联的原则,加快推进机场与不同轨道交通方式、高快速路的衔接,构建以机场为核心、多种交通方式有机融合、集约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建设便捷高效的中转换乘与内部捷运体系,进一步优化航站区布局和流程组织,实现与综合交通系统的顺畅衔接。优化货运功能区布局,建设各类专业化货运保障设施,加强与周边物流枢纽的高效衔接。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发展路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的融合,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强与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的信息互通共享。加快部署机场智能感知终端,推进设施全面物联。推进旅客差异化安检、全流程引导、无感化通关,支持建设中转旅客通程联运、行李直挂、货物智能分拣等基础设施,加强智慧服务场景应用。

《规划》提出要推动通用机场建设,完善通航保障体系。 一是合理规划通用航空机场布局。优先支持支线机场规划建设通用航空保障设施,提高通用航空保障供给。发挥民航专业优势,规划新增布局46个通用机场,指导、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有序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努力形成支通协同的短途运输机场网络。支持在辖区建设无人机实验基地、通航维修基地,满足多层次需求。

 

二是优化通航产业基地布局。支持地方政府优化航空产业园、航空小镇建设布局,推动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发挥示范作用。培育会展经济、文旅经济、体育经济等低空经济生态圈。三是加快综合应急救援设施建设。鼓励通航公司助力地方增强应急救援力量,支持地方政府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引导地方政府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提升公共服务、应急处突能力。支持在高速公路、户外景区、医院等区域建设航空应急救援设施,开展商业化航空医疗救护试点。研究建立航空应急救援平台,探索在西北地区建设高高原应急救援航空基地。

 

《规划》还提出要发展服务多元、功能多样的通用航空。一是鼓励通用航空业务多元化发展。充分发挥西北地区空域优势,不断做强通航飞行培训业务。持续巩固航空摄影、航空物探等作业项目,扩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做大做强通航传统业务。积极发展短途运输,支持支线机场扩展通用航空短途运输服务,不断增加短途运输低空航线数量,形成以支线机场为核心、以通用机场为节点的西北区域短途运输网络大力发展通航物流,加快开发“多样化、特色化”的低空旅游服务产品。 支持陕西省依托航空制造优势,发展通用航空全产业链;甘肃省依托旅游资源优势,紧密集合甘青宁旅游大环线发展通航文旅产业;宁夏自治区依托空域优势,重点开展飞行培训业务;青海省重点发挥通航服务民生作用,发展“民生通航” 。

二是支持地方政府优化通航产业基地布局。推进西安、银川国家级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大航空主题旅游产品开发,培育建设一批低空旅游示范基地。发挥西安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的品牌优势,吸引通航企业入驻,形成低空经济产业链条,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通用航空服务民生领域作用。

三是充分发挥通用航空服务民生领域作用。积极开展短途运输,强化通用航空交通运输属性,解决偏远地区居民出行需求。加强直升机航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推动建设森林航空护林站、防灾救灾服务基地,建立健全联网联动的航空应急救援平台,形成相互协作的应急救援机制。

四是引导无人机创新发展。支持无人机物流、应急救援、公共卫生等领域提供服务。探索发展通用航空货运业务,扩展无人机物流配送范围。推动榆林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实验基地(试验区)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机场开展特定类无人机试运行。支持建立无人机工作平台,探索开展无人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模式。

五是加快构建通航保障服务网。推进低空飞行服务体系和服务站的建设,鼓励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建立联合指挥保障机制,开展西北地区低空空域分类管理改革争取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纳入低空空域改革试点省份。持续扩大通用机场航油供给服务范围,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进入通用航空保障服务领域。

此外,《规划》还提出完善审定体系,支持民机发展。

一是加强适航审定体系建设。贯彻落实“五个融合”,构建新形势下适航审定与工业企业新型合作关系,切实推动西北地区航空工业的发展。统筹多种资源,推动审定机构建设和硬件提升,实现与民用航空制造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以型号审定及生产监管为牵引,多渠道强化专业领军人才和技术专家培养,强化适航审定人员配备和专业能力,建立高水平的适航审定专家队伍。利用航空工业等业内外资源,开展适航审定专业培训,创新培训体系,提升培训能力。创新管理机制和组织模式,提升和改进委任代表管理模式,整合补充适航审定资源。探索和实施基于风险的适航审定项目管理机制,积极运用数字化等新技术手段,提升适航审定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是保障重点项目适航审定。持续推进新舟700、小鹰700飞机型号合格审定工作,适时开展新舟700飞机生产许可审定,持续推进新舟60飞机专业化改装和设计改进,加强新舟60/600等国产民机的生产监督,加快开展航空器、国产机载设备、系统和零部件的审定工作,支持Bell407直升机生产线的建设和机载设备、系统和零部件、材料的国产化研制,推进通用航空飞机加改装能力提升,强化北斗系统在导航、定位、授时等方面的应用。

三是支持国产民机产业发展。以新舟700、新舟60、小鹰700等重点型号为牵引,促进民机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充分利用西北地区产业优势,支持西北地区提升民机研发和适航审定所需的关键试验和验证试飞能力。鼓励西北地区民机配套企业开展产业链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工作,加强国产机载设备的适航审定和装机验证。强化国产民机证后管理工作,建立并完善局方、制造商、运营人、维修单位等主体的协同沟通机制,提升国产民机运营水平。支持地方政府完善产业链布局,打造服务于民机产业的研发设计、加工制造、试验试飞验证、集成交付和培训支援中心

为完成上述任务,规划明确提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资金保障争取财税优惠政策支持。积极争取民航相关政策,加强对新型基础设施、基本航空服务、航空物流、通用航空等领域支持。探索开拓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民航基础建设领域,争取多渠道资金支持西北民航发展,为规划落实提供坚实支撑。争取地方政府政策支持。落实民航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发挥民航发展基金撬动作用,调动地方发展民航事业积极性。鼓励地方政府设立支持民航发展的专项基金,统筹资源支持西北民航建设发展。引导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吸引航空公司在西北运营,加快成立基地航空公司和设立分公司,扩大航空服务主体。引导地方政府加快落实地方财政事权,加快通用机场建设

上一条: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
下一条:“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返回顶部